今天,阅读《深度教学》第十二章——把提问教学应用到差异化教学中去。
本章列举了几个特殊案例,介绍了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班上很特殊的学生。
(摘录)格罗斯:只要父母们开心,人们不关心孩子们在教室里做什么,这其实挺奇怪的。因为如果你为孩子做正确的事,那很好。但如果你为孩子做没价值的事,似乎没人在乎。我觉得这太糟糕了,所以我想:我们能做什么?
联想到今天在办公室和同事的交流:有学生不认真写作业,老师打电话与家长交流,协商如何解决问题。家长态度淡漠,老师觉得怎么会这样?有些忿忿。
正是应了以上的话,如果你为孩子做了正确的事,那很好;如果你做了没价值的人,没人在乎。那老师做的是无价值的事吗?家长不在乎?不,且妄自推断一下家长大概是觉得作业写的好与坏没太大的价值,老师如此翻来覆去的为了作业与他理论,大概也会有些不太耐烦的心理。只是妄自推论,也不一定准确。
核心问题是,认为孩子学习并不重要的家长一定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在我们没有文化的父辈那里一心只想让孩子好好读书的年代,觉得读书是顶重要的事,老师如果找到家长说孩子表现,那父母一定是满口答应回去好好教育。时代在进步,我们现在面对的家长是90年左右的一代人。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已绝对不是二三十年前人的认知。因此,想解决家校合作的问题,就需要了解家庭得认知,只有家校有一致的育人观,才能建立共同的目标,让孩子在目标一致的家校环境中健康成长。
(摘录)瓦兹奎兹: 我认为我们的学校和工作场所应该接纳所有人。不仅仅是孩子要展现真正的自我,老师也必须这样做,这不是一个单箭头的过程。虽然我是一个进步的教育家,但我不提倡溺爱孩子,我希望我们能怀有真情实感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做建构者,要有创造性,对很多可能性持开放的态度。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用真情实感地对待孩子。
不可否认,我们的老师为孩子们在付出真情实感,甚至说,老师日常的全部都是孩子们。家长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除去睡觉的时间后并不比老师多,也有可能在工作一天后有心无力陪伴孩子。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需要真实情感的浇灌,我们能清晰的感知到孩子在被关注下是如何生长的。所有人都希望被关注,那是爱的力量。
无论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请用心对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