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谈论书籍的渴望,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强烈。我从蒙田随笔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鉴于我并没有蒙田那么博学多才,所以并不打算对谁的书籍做点评。正如蒙田所说,阅读书籍只是进行正当的消遣,并寻求能够认识自我,死得安乐与活得快活的学问。一个人若想通过书籍去进行非正当性消遣,并期待从中谋取财富的话,那是不现实的。因为书籍里什么都没有,既没有财富,也没有美女。它只是思想,或者换一句话说,只是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这种通过文字的表现流,并不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甚至有一部分人对此表现形式是毫无感觉的。但这也恰恰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对于部分与之有共鸣的读者而言,它是跨时代的。它不一定会局限于作者的那个时代,甚至在未来也依然会有热情的读者。
既是作为个人思想汇总的书籍,那我们在此寻求知识的时候就要慎重了。既要与之搏斗,也要总结出自己的宝贵经验。重要的是心态要摆正,把自己当作一个聆听者。与作者交流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阅读也是一个聆听的过程。毕竟作者也是一个人,他在倾诉的时候,一定会告诉你他为什么这么讲?他从这个世界观察到了什么?所以我们在还没有聆听完就随意地发表结论,即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也是自大的一种表现。而这种结果常常导致的是断章取义与以偏概全。这是阅读书籍最不可采取的态度。
若想对书籍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摆正自己的态度,就要认识到书籍是什么?或者它不是什么?
有的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智慧的钥匙”。可是这些书都是谁写的?是人写的。人又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他想必是从这个世界观察到了什么,或者做了某些错误的试验,或者体验到了什么。所以把他的个人经验写下来了。而我们累积一些个人经验势必要经过种种的“试错”,“体验”,“观察”的一个过程。阅读书籍作为一种汲取别人经验的渠道,既突破了我们学习到知识经验的种种局限,也使得快速积累成为可能。而生活在这个时代我比蒙田幸运的地方在于,体验世界的方式与渠道更多了,并不仅仅局限于书籍。所以我谈论的并不一定是书籍。我谈论的是体验这个世界并从中学习与生活。
作者观察到了什么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这本书籍的第一素材,当然这仅是我的个人定义。如果还有更多读者朋友对此有高明之见,请原谅我的愚昧无知,不要过于指责我的用词匮乏。因为我只想找一些词简单的描述这些概念。而我在这里所谈论的书籍也并非虚拟类的,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或者说,作者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素材并把它运用在书籍中,只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思想我在这里称之为第二素材,因为它是作者对第一素材的理解与认知。我们作为读者,在此寻求知识,不仅要“解读”作者的第二素材,更要善于利用第一素材去进行“解读”。并以此去分析它们是否是构成联系的必然理由。倘若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理解第一素材与第二素材的联系,其实是很容易迷失在书籍的世界里毫无所获。虽然我们读过了这本书,但也只留下一堆概念性的东西,并以断章取义的形式残留在我们思想里。在我们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是自己的理解错误,而根本不是作者的基本意图。我甚至可以说,第一素材的重要性是更甚的。
第一素材往往源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他的所见所闻。当然也有很多是源于别人所处的时代与他的所见所闻。这些都是构建整本书籍的基石。唯有把握住了第一素材的“脉门”,我们才得以窥见整体的脉络。对第一素材的判断与推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善于思考的聆听者才能领悟作者的玄外之音。因为当一个人在倾诉的时候他是处于当局者的状态,至于旁观者清不清就极其考验我们的思考能力了。作者真正的意图不一定在于第二素材中。唯有深入挖掘,持有怀疑的态度才能寻到真正的知识。说不定呢,会比作者本人有更大的收获。
不过也有一些书籍(网络小说)确实是不能有所收获的,因为它完全就是虚构的。过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现实严重脱轨。完全就是为了刺激大脑的多巴胺。虽然作者的第一素材脱离不开现实生活,但他的第二素材确实是建立于他的想象之上。或者换一句话说,他(作者)虚构了第一素材,并对此作出“解读”。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与判断往往在此类书籍中入木三分。而基于此类作者肤浅的程度,也常常会误导读者对人性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致于造成了很多现实中的悲剧。当然这类书籍也并非一点好处也没有,至少消磨时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我们需要谨慎与质疑的是第二素材,因为这是作者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很明显作者通过他敏锐的洞察力,形成了某些判断。这些判断并非是毫无依据可言,它是基于作者的见识与背景。背景是作者所处的角度,见识是他的思维框架。我们提出质疑也应在这两方面。角度与思维在解读第一素材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框架去解读第一素材,也可以跳出他的框架去解读,这完全在于你的选择。选择接受,抑或拒绝。
在此我也特别想向读者朋友坦白,我对于接受任何知识都是很谨慎的。恐怕会与一些朋友的理念是不符的。这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思维模式结构上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我作为读者寻求知识的一些感悟与体验。我只在此寻找认识自己的学问,否则人生未免太过于无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