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像吃饭(原创首发)
作者立心勿恒
读书就像吃饭。饭,我们得顿顿吃、天天吃、周周吃,月月吃、年年吃;一顿不吃我们就饿得慌,一天不吃就倍感乏力,一周不吃可能会躺在床上起不来,那么,一月不吃、一年不吃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想,结局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我们要想活着、要想健康地活着,就得顿顿、天天、周周、月月、年年吃饭。读书也是这样,所不同的是吃饭是保证我们的生命不至停息、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成长,而读书则是保证我们的精神生命不至停息、保证我们的精神体魄健康成长。
一顿饭不吃,我们就会感到饿;可一天不读书,我们又有几人感到乏力呢?
人和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有精神生活,而动物没有。所以,我们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经营好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精神健康地成长、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永葆青春。
一个人经营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精神健康地成长、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永葆青春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
这就意味着读书要顿顿天天周周月月年年地来学,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阅读能力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特征是积累。积累字词、积累句子、积累篇章、积累书本、积累知识、积累文化、积累语感、积累素养等等,只有这种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阅读能力才能形成。张厚感先生说:“学习语文是个慢功,急躁不得,突击不成,就像收获橡胶,要一点一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通悟。”语文学习的核心是阅读,所以,读书要有成效,就得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这还意味着读书不能由别人喂着吃,读书者须自己吃,养成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读书要坚持天天读,这应该是读书人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那么,在读的过程中,是靠他人喂呢?还是由自己吃呢?这就要从读书的特点和读书的目的上来思考了。从读书的特点上看,读书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说得具体点,要学会阅读你得亲自去读文读书,亲自去品尝文本,亲自去体验其中的甘苦,唯有如此,读文读书的能力才能具备、形成。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我们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再从读书的目的上来看,读书的目的不外两种:或出于实用,如考试;或志在修身。不论是哪一种目的,都得靠读书者自己的阅读实践去实现。这里,绝对不存在他人“喂”读的任何情况。 因此,读书必须养成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还意味着读书既要细嚼慢咽地吃,还要狼吞虎咽地吃,养成精读和博读相结合的习惯。吃饭既要讲究细嚼慢咽,也要提倡狼吞虎咽。因为有时候吃有些饭,只有细嚼慢咽才能品出滋味、才能有助于消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饭都得细嚼慢咽,在某种情形下吃有些饭还得靠狼吞虎咽。吃饭如此,读书也是如此。细嚼慢咽就好比精读,狼吞虎咽就好比博读。精读重在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把握文章的神髓,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博读重在量的积累,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巩固和阅读视野的开阔。读书,只有精博相参,方能成就精彩的阅读人生。
这还意味着读书既要吃素,又要吃荤,荤素搭配,注意营养,养成经典阅读和快餐阅读相结合的习惯。快餐式地阅读也叫浅阅读,它只能解决我们的一时之饥,从长远看,营养价值不大。所以,我们要想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长得体魄强健、结实有力,还得多读经典作品,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我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说:“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所以,如果你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体魄强健的人的话,那就多读经典吧,经典将使我们免遭病痛的折磨,经典将使我们活得健康、充实、快乐,经典将使我们的人生异彩纷呈,灿烂辉煌。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书画大家米芾亦云:“一日不读书,便觉思涩”。文学大家、书画大家如此,我们普通人岂不更加如此?所以,读书如吃饭,我们每个人只有顿顿、天天、周周、月月、年年的行走在阅读的路上,我们才不会显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的精神生命才会充实丰盈、永葆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