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培养感知美的能力
副标题:——《帕夫雷什中学》第七章《美育》
正文
围绕课程学习要求,捧读《帕夫雷什中学》第七章《美育》的第一节《美的认识与情操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我的理解就是美育就是让孩子认识美,感知美,然后才能创造美,最终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到,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所以,在帕夫雷什中学,从学生进校的最初日子起就教孩子去理解周围世界、大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美,并竭力使那种要珍惜和爱护美的思想贯穿与学生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他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他的创造、社会活动、道德审美态度、友谊和爱情。
接着,他又阐述只有让学生看到大自然的一切美景,听到大自然美妙的音乐,才能认识美。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是通向美的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待学生有了这种认识美的能力后,教会他终生保持他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
感叹于帕夫雷什中学对学生美育手段的丰富多样。具体有游览、远足、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等活动,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巡游美的世界”。通过他优美的文字叙述,富有生命气息的大自然景观仿佛透过纸面立在我们的眼前。能够做到带领孩子们去田野、草地、池塘、河边,去阴郁的树林或山谷,去果木园,尽情地把自然界中的美景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教育境界啊!孩子们徜徉于自然美景中,身心灵被一切美好事物浸润,精神生活能不丰富,思想情操能不高尚吗?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出,孩子们在认识美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言语的引导。他说:这一切,只有当教师用他的言语向孩子揭示了周围世界的美时,孩子才会注意到,才会去凝神观赏和洗耳恭听。这样的美景,若不加以指点和述说,孩子自己是不容易留意到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是在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如果教师对这些美景都没有认识、感知,又岂能引领孩子们去认识呢?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曾经组织过的研学旅行活动,一次研学从筹划到准备,再到组织活动,可以说是费心费时费力,但收到的效果却不怎样明显,原因是什么呢?排除活动的思想理念的正确与否,仅仅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就没有认识到活动的真正目的,只是当成一次纯粹的旅游,没有从教育的层面考虑设计,当然也没有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谈到的审美教育。由此可见,当下我们的教育改革务必要从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方面下功夫。
不过,就如郑建业老师所教诲我们的,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吸取大师的教育思想的精华,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辩证地运用到我们的实践当中。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认识美的方面该做些什么?又该改变些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