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思考:在《述而篇》的三十八章中,第四、九、十、十三、十八、二十一、二十五、二十七、三十二、三十八章,这十章与其他章句有何不同?这些章句与《乡党篇》有没有关系?是孔门弟子对老师形象的描述,其余各章则是选编孔子的言语。)
前言
《述而篇》共38章,也有分37章,873字。读到这一篇,明显感觉与前六篇不一样,不再单纯是“子曰”或孔子与某人的问答;而是通篇都在讲夫子本人如何学、如何做,并且每隔几章都会有一章弟子纯描述性的叙述语言。这样的章句大概有十章。《论语》编纂者为什么这样编排?有什么深意?需要我们自己去深刻体悟、感受、领纳。
在前几篇的串讲中,我们反复强调《论语》的整体性,要把《论语》的篇与篇、章与章结合起来看,为什么?在准备这节课时,又找到了一个最大支持者——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述而第七·第十章》(平台诵读本第11章)说:“读《论语》,贵能逐章分读,又贵能通体合读,反复沉潜、交互相发,而后各章之义旨,始可透悉无遗。”这几句话,值得反复揣摩,并以此来理解《述而篇》。本章写法奇特,不反复涵咏,难得其真意。唐文治老先生在《述而篇大义》中说:“若干各章之后,均为一结,错综参互,文法特奇。”
可以说,本篇是在前面《公冶长》《雍也》两篇的基础上,着眼、落脚到孔子本人。尤其是每过若干章,就会有一次孔子形象的描述,把本篇分成了明显的几个层次。
一、《述而篇》主旨
朱子《集注》曰:“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
《论语注疏》邢昺曰:“此篇皆明孔子之志行也。以前篇论贤人君子及仁者之德行,成德有渐,故以圣人次之。”
钱穆先生曰:“本篇多记孔子之志行。前两篇论古今贤人,进德有渐,圣人难企,故以孔子之圣次之。”
皇侃曰:“《述而》者,明孔子行教但祖述尧舜、自比老彭而不制作也。所以次前者,时既夷险,圣资地闭,非惟二贤之不遇,而圣亦失常,故以圣不遇证贤不遇非贤之失,所以《述而》次《雍也》。”
方骥龄《论语新诠》曰:“《述而》一篇为孔子一生之缩影,不在其身世之传述,而在乎精神上之描摹。”
杨朝明《论语诠解》说:“本篇围绕孔子之教、学、志、行等展开,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理想信念、志向行事,对于立体而全面理解孔子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但要注意,要理解各层次的意义,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整体性。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为孔子,就在于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把他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他的手里”,因此才有了孔子的深度和高度,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孔夫子。
本篇第一章,谈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最后一章谈孔子的形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从首尾两章的结合看,参考《公冶长》和《雍也》两篇,篇末点题的写法,本篇意在表述孔子是历史上集大成的人物,他的思想是他以前中国文化的结晶。
把本篇最后一章与《乡党》篇比较,《述而篇》末章的这个画像定格在“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个似乎是静态的形象,但让我们想到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想到了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一情一景。
孔子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位伟大的圣哲,让我们循着《述而篇》的脉络,逐层次来感触一下:
二、《述而篇》的层次
(一)述而不作(即“祖述尧舜”),孔子的文化观(1-4)
第一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我们说到孔子思想的特征时,常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来概括。这里所说的“述而不作”,对应的就是“祖述尧舜”。这是孔子思想的形成与沉淀。用柳诒徵老先生的话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的手里”,所以本篇首先讲孔子“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就是一种文化观,是只传述、继承、延续而不创造、发明。面对前代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孔子的态度是“祖述尧舜”。孔子的高度、孔子的格局是怎么成就的?就是“信而好古”,是“敏以求之者也”,是孔子对历史、对传统在十分尊崇的基础上,通过“好学”“敏以求之”而得来的。
这一章是讲孔子思想的源头。“祖述尧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内含就是尊重,是继承,这就是孔子的文化观。这一章,既是本篇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了孔子一生。
第二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即是孔子的自述,也是孔子一生的写照。“默而知之,学而不厌”是学习,“诲人不倦”是教人,即是一个成长过程,也是实践过程,更是“教学相长”。又与后面数章相呼应。“何有于我哉”,只要是好好学,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三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大致一样,修德讲学,闻义能徙,迁善改过,以圣贤为师,以古人为师,一个人也就成就可期。这就是孔子之学,就是修德之学。修德是本,讲学、徙义、改过是修德之目。
正是由于这样的学习与积累,才诞生了孔子,才沉淀出了孔子学说。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是孔子闲居在家时的“气象”,一派“中和之气”。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孔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