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搭载《金刚经》这艘智慧之船,从缺憾的此岸到达了理想的彼岸。那么。人类在彼岸又是何种状况呢?
首先。就个体来说。生活在彼岸世界的人是自觉的人。这相当于儒家的智者形象。《金刚经》自始至终强调般若。强调大智慧,既然能从缺憾的此岸到达彼岸。那么对于个体来说必是自觉之个体。觉 者,悟也,觉了生存之道,悟了人生之真谛。觉悟不是看破人生。而是了解了人生。经般若大智的洗礼,破除了所执的四相四见等妄念.降伏了无明之妄心.恢复了本原清净之真心自觉者不会再迷执于四相和四见等妄念,因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我相即是假相。“我”是缘聚则有,缘散则无。对我相的迷执.就是对假相的迷执。同样,对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迷执,也是对假相的迷执。用南怀瑾先生的话来说即“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和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自觉的人也不会迷执于自然生命的长短。不迷执于自然之生命.并不是不珍惜自然之生命。相反,《金刚经》乃至佛教所体现的精神是珍惜自然之生命。“佛陀设教的目的是希望众生获得现世乐、来世乐、涅檠究竟乐。但我们要知道.无穷的过去是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将来是以现在为开端,因而,在佛教中,更重视当下生命的改善。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都建立在珍惜当下、把握当下的前提下。而这也正符合佛教的因果原理。由如是因感如是果,我们希望有美的未来。应认真对待现有的人生、现有的每一天。”济群法师的这段话可以说是自觉者对其自然之生命的写照,也可以说是《金刚经》对彼岸世界个体精神状态的构想。其次。就群体而言,生活在彼岸世界的个体应该是觉他的人.这相当于儒家仁者和勇者的形象。觉他,即是使他人觉,使他人悟。自觉者并非无情,只是不迷执于情。从菩萨的含义我们可以知道觉他者的含义。“菩萨有三义:①以自利而言,觉己分证,却任余有情识。②以利他而言.说法度生,可以觉悟有情。③兼自利与利他而言,上求佛觉,下化有情。’觉他既是利人也是利己.这是就群体关系来说的,单个个体也无人可觉。三十二品的《金刚经》有多达十品提及布施.从财施到无畏施到法施。这无疑是觉他的表现。从释迦牟尼佛的舍身饲虎、割肉贸鸽。到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成正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中可以更好地知晓觉他的含义.这也是彼岸群体关系的一种写照。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人余涅榘而灭度之。”这既是佛祖觉他之意.也是平等观之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