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自上而下通常是不可逆的,所以一有错误往往根深蒂固,而自下而上则是逐步渐进的,创造和破坏同步进行,创造的步伐能够稍微快一些。
2.只要是以自然的方式增长的,就都具有分形的特征。分形既需要杂乱的延伸扩展,也需要自相似性。大自然中的一切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分形结构——杂乱、富含细节,但是遵循一定的模式。
3.针对事物弱点提出警告(减法式预言),更接近于先知扮演的传统角色:警告,而不一定是预测,并在人们拒绝接受的情况下预测灾难的发生。
4.我们的世界中深藏着秘密,只有实践可以发现它们,而意见或分析是无法全面捕捉这些秘密的。它只能等待时间来发现。
5.非自然的东西需要证明其利益,但自然的事物则不需要。在一个复杂的领域,只有时间——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为证据。
6.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医源性损伤通常源于一种危险情况,即其中的益处很小,但益处可见——而成本非常大,却是滞后和隐性的。当然,潜在成本远远超过累积收益。
7.我们需要集中精力治疗更严重的疾病,而非无关紧要的小病。
8.摄入食物与人的活动相结合,会刺激荷尔蒙分泌,导致你渴望消耗能量(因此渴望吃食物),或改变身体燃烧能量的方式(保存脂肪或燃烧肌肉)。复杂系统有反馈回路,因此你“燃烧”什么取决于你消耗了什么,以及你是如何消耗的。
9.进化是靠无定向的、凸性的自由探索或试错来推进的,因此本质上是强韧的,因为它能从连续的、重复的、细小的、局部的错误中获得潜在的随机收益。
10.当一个人将正面结果归功于自己的技术,将失败归咎于运气时,就产生了归属问题。
11.金钱也有它自己的医源性损伤。
12.以没有压力的速度轻松地行走是很有益的,对人类是必要的,就像睡眠一样必要。
一行精华:
非自然的东西需要证明其利益,但自然的事物则不需要。在一个复杂的领域,只有时间——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为证据。
感受,启发,行动:
1.作者尝试从大自然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寻找规律,这一点非常像中国道家追求“天道”的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从反脆弱的角度思考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大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并不认为有哪些生物是有特殊性的,众生平等,都可以被牺牲,而系统将从这种局部牺牲中获益,以应对不确定性。所以,自认为成为主角是很愚蠢的,永远保持谦虚低调,才能让你的反脆弱性更强。
2.作者强调,可见而(看上去)有益的东西,往往是陷阱,至少隐藏了很多信息。就算我们暂时没有证据证明其有问题,但是保持警惕,不盲从,永远应该在思考时排在第一顺位。把证明过程都交给时间吧,在结论出现前,按杠铃策略决策,至少会让自己更心安。
3.作者反复强调对于医源性损伤的反对:“我们需要集中精力治疗更严重的疾病,而非无关紧要的小病。” 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对于小病,我们并不是置之不理,这样就会发展成大病,学过《扁鹊见蔡桓公》的应该都懂。但是我们处理小病的方法应该更自然化,例如改变饮食习惯,运动,增加睡眠等,而不要盲目使用药物或保健品,这样反而会造成医源性损伤,得不偿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