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与语言本身的魅力紧紧相关的,因此一直认为,再好的翻译家也很难把诗的韵味翻译出信达雅来。所以也一直不敢去看翻译过来的诗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便是如此。
但是看了许多俄罗斯大家的作品之后,普希金的作品便像所剩的最后一块拼图般,怎么能忍住不去动它,所以势必也要见识一番了。便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把这位英年早逝的伟大诗人的代表作看了一遍。当然,因为没有任何外语能力,也就只能从翻译作品里汲取二手的养分了。但是可以看出,译者智量已经尽全力展现了十四行诗的格式与韵律,把一部俄文著作的长诗翻译得朗朗上口,读起来也可以柔情万种、慷慨激昂。
伟大的作品里总会贯穿着一些永恒不变东西,正是这些东西才让这些作品成为了经典。这部两百年前的作品也是如此,虽然现在的生活与作品所记录的时代、民族、语言、习惯、风俗等几乎没有任何的交集,但是看过了之后,还是会有些感同身受。这感同身受或许就是源于不分古今中外所有人共通的那么一些人性吧。
不管是贫也好,富也好,穷也好,达也罢,任何一个人在一个环境待的久了,总会产生深深的厌烦,然而若换了一个环境待下去,久了还是会继续厌烦。即使十分热爱生活的人,也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或某个喧嚣繁华的瞬间,突然产生些离群索居、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奥涅金便是这样一个人,看透了贵族社会的虚华,又逃到偏僻宁静的乡村,但无论在哪儿也还是厌倦。不喜欢贵族的虚伪,又拒绝单纯的达吉亚娜,最后却又对已为人妻的达吉亚娜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情感,更是因为纨绔子弟的作风,与好友决斗并杀了他。有时候我们常人也同其一样,在左左右右间游移不定,此一时魔鬼,彼一时天使,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只不过诗人所描绘的更夸张些,而我们常人所表现的则更隐蔽些,或者只是在脑海里汹涌澎湃,却不敢表露出来。
奥涅金的形象被誉为多余人,愤世嫉俗,又一无所为,最终浪费自己的才华。谁又不是愤世嫉俗的人呢,从早起到入睡,碰到的让自己看不惯的人与看不惯的事情太多太多,常常气鼓鼓的,又不能对这些人或事有什么做为,只不过日复一日气鼓鼓的。而别人对你我或许也是同样看不惯,气鼓鼓的看不惯。有才华的不露才华,才华浅薄的更没有才华可以展露,就这样日复一日,毫无意义的过了一日一日,一年一年。多一个不觉多,少一个也不觉少,或许连多余人也算不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