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最大的谎言——“其他不重要,只要他人好,对我好,就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715263/17e1dd83a4aadff6.jpg)
每个人对于自己未来的另一半都有过期许。
但当有人问起对未来另一半的要求时,大多数人却会直接回复“人好,对我好,就够了”的标准答案。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我看不是不一定,而是一定不。
尽管所谓的“理想”没有标准模版,但好的伴侣总会有:学识、金钱、成就等等方面的标签定义。
因为个人眼中的理想伴侣,也终究逃脱不过大众标准。
我们每个人都是肉体凡胎,总有一天人要承认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普通人。
Amy Webb教授曾经在一次TED演讲中分享了自己找到“理想伴侣”的经验。
起初,她在苦苦寻觅之后终不得佳人,于是她便转身投向婚恋网站求助。
在自我介绍中,她并没有很好地介绍自己,只是将工作简历放上去,仅仅以“成就”一面示人,以此征求伴侣。
很幸运的是,在网络中她真的找到了符合她一切期待的那个人。
他拥有自己理想伴侣的所有特质。
当她兴奋地与那个人接触之后,虽然确认了,对方的确是她理想中“他”的模样。
“可他却并不喜欢我。”
作家张佳玮曾这样形容爱情:“战战兢兢,然而常自窃喜;诚惶诚恐,然而甘之如饴。”
被喜欢的人所吸引是人之常情,但反过来喜欢的人同样被你吸引却并不容易。
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旗鼓相当。
像太阳一样高高在上的爱情,追逐之后往往没有好结果。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何找到一个清华北大或985的男朋友?”
下面的一条高票答案一针见血——“自己也考上”。
找到理想伴侣的方法,并非深谙恋爱套路,也不是坚持不懈加死缠烂打。
而是,让自己成为与理想伴侣一样优秀的人。
在现实中,令人满意的婚姻中,彼此也多是各方面水平相近的人。
根据我国一项覆盖30多个城市的“婚姻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夫妻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是高婚姻满意度的一条重要条件。
原来一直遇不到理想中的他,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当然也不全是。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Robin Dunbar曾提出这样一条社交概念:人类交际圈的规模最大不超过150人,这也被称作“邓巴系数”。
这个理论之后也被国际咨询公司Oxford Analytic在研究Facebook交际时证明:就算进入互联网时代,“150系数”也依然适用。
为什么提这个150人的社交理论。
因为我们让自己变优秀是一方面,另外也需要我们突破个人社交圈,开阔社交接触面,以便有机会遇到同样优秀的他。
即便你在现有的圈子中变得更加优秀,可你的爱人不在这个范围圈内也是白搭。
只有同时做到“自己变优秀”和“接触更多优秀的人”,才能真正有机会遇到理想的伴侣,并能够与他相互吸引,最终走到一起。
优秀的你,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不断开拓自己的能力边界。
旅行以开拓视野,读书以谈吐从容。
即便寻不得佳人,努力实现自我提升,终究自己也是最大的受益人。
愿你遇见理想伴侣的那天,也能从他含情脉脉的眼中,看到理想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