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803】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杜甫传》(上)

【1803】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杜甫传》(上)

作者: 登登一君 | 来源:发表于2024-01-28 22:08 被阅读0次

    我的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昭君: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803天。


    今天分享冯至先生倾情撰写的《杜甫传》,冯至曾经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翻译家和学者。

    诗人冯至写诗人杜甫,除了文学上的共鸣之外,我们还会发现他们人生中有很多共通之处。冯至原名冯承植,1905年出生于一个日趋没落的盐商家庭,和杜甫一样,他的母亲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去世了。

    这塑造了冯至沉郁内敛的个性,他喜爱思考和内省。中学时阅读了大量宣扬新文化,新文学精神的作品,这其中他最喜爱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集《女神》。还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冯至开始了诗歌创作。他早期的诗歌是浪漫抒情的,里面有很多新奇的意象和美丽的想象。与杜甫相似的是,冯至也出生在一个即将发生巨变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见证了中华民国建立,但是巨变并没有为民众带来安居乐业的清平世界。在象牙塔中求学的冯至无法对社会的苦难视而不见,他的诗歌创作就逐渐从浪漫转向了现实。

    1930年,冯至前往德国留学,五年之后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四年,日本侵略者正鲸吞蚕食着中国的土地。冯至回国后和一位同学见面,同学严肃地对他说,不要做梦了,要睁开眼睛看现实。有多少人在战斗,在流血,在死亡。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冯至这位名校教授的生活也不再安稳,他随着学校转移、撤退,深切体会到了生存的艰辛和社会的动荡。所以他和杜甫是一样的,他也是在人生最困苦的阶段,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完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十四行集》。

    在跟随学校辗转于金华、赣县、昆明的路上,一直在书斋中生活的冯至倍感艰辛,当时他手头正带了一部日本版的杜甫诗选,他边走边读,竟然越读越有味儿。他在人到中年却流离失所,被苦难萦缠而终不改其志的杜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写照。

    冯至曾经在《杜甫与我们的时代》中这样说,抗战以来,无人不直接或间接地尝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这时再打开杜诗来读,因为亲身的体验,自然更能深一层地认识。

    杜诗里的字字都是真实,写征役之苦,“三吏三别”是最被人称道的。“生还今日事,闻道暂时人”是流亡者的心境。“安得广厦千万间”,谁读到这里不感到杜甫的博大呢,由于贫富过分的悬殊而产生的不平,在“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这两句里写得多么有力。“丧乱死多门”是一个缺乏组织力的民族,在战时所遭逢必然的命运。

    杜甫不只是唐代人民的喉舌,并且好像也是我们现代人民的喉舌。然而这样伟大的诗人,在当时竟然鲜有传记。冯至想,在欧洲,即使是二三流的作家,也都有人给他们作传。中国却连大文豪都没有比较详细的传记,太遗憾了。

    于是,他萌发了为杜甫撰写传记的念头。可是这个念头要实现起来太难了,别说是身处战争和流亡之中,就算是在可以随意上网,检索书籍的当今,要为一位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历程模糊不清的古代诗人作传,也是一个艰苦的大工程。

    冯至决定在杜甫的诗歌中找突破口,我们看到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有超过1500首,记录了他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是追溯杜甫一生最好的线索。于是冯至开始制作杜诗卡片,按诗的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比如政治见解、朋友交往、鸟兽虫鱼等等,同时他也开始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思想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沿革,进行系统的研究。

    这还不算,杜甫生活在一个诗人辈出的年代,他和李白、王维、岑参、高适等著名的诗人都有交往。因此冯至还要基本掌握这些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单单是为了完成这些铺垫冯至就忙了四五年,他等到1947年才真正动笔,而此时日本已经投降两年了。

    这个时候冯至的生活从动荡逐渐归于平静,1951年《杜甫传》终于创作完成了,并且在杂志《新观察》上分成12期开始连载,这12期就是我们现在在书里看到的12章。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好评如潮,现如今,即使市场上的杜甫传记多如牛毛,那冯至的《杜甫传》依然是一部出色的入门作品,对于不了解杜甫生平和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严谨、简明、完整的作品是走入杜甫诗歌世界的一把钥匙。

    杜甫的人生轨迹非常的复杂。他长期漂泊,饱经离乱,想要在这样驳杂的经历当中理出头绪真的是难上加难。冯至将杜甫的诗歌作为切入点,以诗歌中记录的事件和诗人思想情感上的变化作为依托,从中完整地提取了杜甫悲苦而辉煌的生平。

    简单来说,33岁之前,杜甫还处于青涩期,这个时期的作品留存较少。他的经历更多的是靠他晚年的追忆一点点拼凑出来的。杜甫虽然幼年丧母,但在家人的关怀中茁壮成长,学习写诗,启程漫游,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满腔“致君尧舜”的抱负,这是杜甫人生中最美好,最平稳的一个阶段。

    34岁的时候,杜甫和李白相逢了,谱写了他人生中一个灿烂的巅峰,那之后他开始了长达十年,在长安求功名,讨生活的艰难岁月。冯至发现也正是在这个期间,杜甫的眼界开阔了,他身上的一种被冯至称作“人民性”的精神觉醒了。他的心中不只有自己仕途的失意,也充溢着百姓的疾苦,他的诗歌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

    冯至认为杜甫的《兵车行》是一篇标志性的创作,它不光意味着杜甫创作题材和风格的改变,更意味着一场剧变在杜甫的精神世界发生。长安十年结束后,“安史之乱”爆发,人到中年的杜甫却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现实主题的题材已经成为他创作的主流,他的诗作日趋成熟,风格越发强烈,精神世界也日益博大。在一次次现实的打击和折磨里,杜甫始终秉持风骨,从来没有被人的悲痛蒙蔽双眼,然而这一位诗人的晚年却那么地不幸,他居无定所,被世人嫌弃,甚至找不到一块容身之地,只能待在一艘破船上艰难度日。

    世界对他如此不公,他依然秉笔直书,为人间疾苦发声。冯至每每借用杜甫名篇中的诗句,把我们带入杜甫真实的生活和他的情感之中,用这些隽永的文字穿起了杜甫的一生。诗歌它不仅是诗人人生轨迹的载体,更是他整个人的精魂。

    这《杜甫传》就抓住了这无形的精魂,将它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这本书里,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合二为一,如凛然苍桧,屹立在时代的风霜雨雪之中,为困苦无告的芸芸众生撑起了一片庇护所。这就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总会重新发现杜甫。

    在太平盛世,杜甫的诗显得太苦、太正、太晦涩,但是一旦苦难降临,人们就会发现,杜甫所写的就是自己经历的。那样伟大的一个诗人,他的心却始终是和那些卑微的、受侮辱和损害的生命在一起。

    因此,冯至在流亡中于杜诗中看到了他自己生活的镜像,也在他的创作中看到了极其难能可贵的“人民性”。冯至说在杜甫绝大多数诗篇中,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生息相通,血肉相连。

    杜甫他从来不是俯视众生的,他就是众生中的一员,众生的苦、痛、悲、愤、仓皇、绝望,全都如溪水一般汇入他的胸腔,而他以一己之力承载了这一切,记录了这一切。每个时代都需要杜甫。

    其实,在阅读《杜甫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冯至重视杜甫创作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较为轻视艺术性和创作技巧。这一方面的是考虑到读者的文学基础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受时代影响做出的价值选择。

    我们今天不能轻率地评价这么写好或是不好,但我们在了解了杜甫的生平之后,务必要回到他的诗作本身,去领悟他创作的巧思。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妙格律、对仗。杜甫的诗歌创作是中国格律诗的巅峰,再也没有谁能达到他的创作水准了。他诗中音律的铿锵,结构的巧夺天工和他的思想的伟大交相辉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803】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杜甫传》(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qg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