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了强迫症的诊断与治疗,虽然治疗强迫症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了解一点强迫症还是有必要的,强迫症很多人不知道是病,所以发病很多年都得不到治疗,平均需要发病后17年才去医院就诊。
通过学习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强迫症,还可以应用认知行为做一些强迫症的干预,主任说强迫症单纯靠药物只能好三成。我接触到强迫症的可能性小,了解一点还是好的。万一哪一天能用上帮助到需要的人呢,其实原理都是想通的!
通过学习才知道很多疾病的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更谈不上预防了,知识匮乏真的是盲人摸象,全靠运气在生活!知识可以超越经验,不断提升认知才能生活的游刃有余!
案例:男,30岁,初中,家里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出现喜欢整理物品,一定要将所有的东西摆放整齐,反复的擦桌子并清洗抹布,一天擦洗十次左右,反复洗手,每碰一件物品就要洗一次手,一天要洗十几次,害怕手没洗干净把疾病带给孩子,反复清点货物,反复检查空的包装盒或包装袋,怕里面的东西没有拿完,被扔掉了,反复核对账目,经常算账到大半夜,害怕算错账,反复算账,反复检查,并要用计算器反复算,甚至第二天还要再算,甚至担心别人给钱也给错,为此紧张、烦躁,不能安心做生意。
一、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WHO将其列为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
强迫症的核心表现为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或两者同时存在。
强迫观念:是指头脑中反复出现的、不需要的闯入性的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
强迫行为:是重复的行为或者心理活动,继发于强迫观念,受其驱使而实施。
强迫症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
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症状复杂多样,病程迁延,容易慢性化,致残率较高。
二、强迫症流行病学调研
(1)强迫症终生患病率0.8%~3%,平均发病年龄20岁(男性19岁,女性22岁)约2/3患者症状起病于25岁前,不到15%,35岁后女性高于男性。
(2)强迫症的疾病负担:强迫症位列WHO排名第十位的致残性疾病,15~44岁女性中,该疾病为前五位致残性病因。
个人功能损害: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有影响。自杀风险高于正常对照及其他焦虑障碍。工作能力、操持家务、主观健康感受、社会关系及享受休闲生活的能力都受到严重损害。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强迫思维的严重程度影响生活质量,强迫行为的严重程度与职业能力损害有关,对家庭功能的影响,患者家属社交活动减少,隔离感和压抑感增加。患者容易长期失业,给家庭成员造成重大负担。
(3)强迫症知晓率低、就诊率低、存在误诊、确诊时间长、强迫症知晓率仅22.5%,在精神障碍中最低。
只有34%的强迫症患者寻求医疗帮助,强迫症患者的误诊率为26.3%,患者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平均要经历17年。
强迫症患者未寻求专业治疗的原因,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不知如何求助、认为疾病可以自愈、对于强迫症状感到难堪而隐瞒。
三、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1)强迫症的神经生化研究—DA功能异常假说。强迫症患者突触前5-HT₁o受体过度活跃,突触后5-HT₁A和5-HT₂受体与强迫症发病机制相关。
增强DA功能的药物可诱发强迫症状,SSRIs治疗强迫症的机制是改变了突触间隙5-HT浓度,提高了突触间5-HT神经传递,DA系统对强迫症的影响是由于其与-5-HT系统的交互作用,还是其直接作用仍有争议。
谷氨酸系统异常假说,5-HT系统功能异常假说:强迫症患者存在皮质-丘脑-纹状体-皮质环路谷氨酸神经传递异常。强迫症患者脑脊液谷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2)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强迫症的神经影像研究:皮质-丘脑-纹状体-皮质(CSTC)环路异常。眶额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与强迫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双侧眶额叶皮质体积明显减小,厚度改变,且体积减小程度和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前扣带回体积明显减小,前扣带回旁白质纤维结构的完整性下降。双侧尾状核的灰质体积明显增加,纹状体周围白质微细结构异常。
四、强迫症心理学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固着于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焦虑情绪通过防御机制而形成强迫症状。
(2)行为主义理论:第一阶段:经典条件反射,由非特异性情境引起焦虑,为减轻焦虑而产生逃避或回避反应,表现为强迫性仪式动作,第二阶段:强迫行为被强化,并泛化到中性情境中,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
(3)认知理论:责任感和对威胁的过度估计,完美主义和对不确定的无法容忍,重要性和对想法的控制三个主要的功能失调性信念。
(4)家庭治疗理论:家庭中过分苛求、刻板、压抑的氛围,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及成就压力等因素。
五、强迫症DSM-V的诊断标准
标准A—具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者两者皆有。
标准B—强迫思维或者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耗时1小时以上)或这些症状引起临床意义上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1、什么是强迫思维?
(1)在该障碍的某段时间内,感受到反复的、持续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者意向,大多数个体会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
(2)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冲动或意向,或用其他一些想法或行为来中和它们(如通过某种强迫行为)。
2、什么是强迫行为?
(1)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反复默诵字词)。个体感到重复行为或者精神活动是作为应对强迫思维或者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而被迫执行的。
(2)重复行为或者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和情况;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者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现实的连续,或者明显是过度的。
回避行为也是强迫行为,(情绪上污染:拿枕头挡着像个屏障样担心别人情绪会污染自己或自己污染别人。)
(a)伴良好或一般的自知力,个体意识到强迫症的信念肯定或可能不是真的,或者它们可以是或可以不是真的;
(b)伴差的自知力:个体意识到强迫症的信念可能是真的;
(c)缺乏自知力/妄想信念:个体完全确信强迫症状的信念是真的。
六、强迫症DSM-V的诊断标准
1、OCD第一线治疗
(1)暴露和反应预防(ERP)
(2)药物治疗;
(3)家庭参与。
2、强迫症的药物治疗
(1)强迫症治疗需要足剂量足疗程—急性期治疗需要足量药物治疗10~12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至少维持药物治疗1~2年,可以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2)全程治疗:强迫症患者尽可能单一药物治疗,经一线或二线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增效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