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过的乡土类题材的小说可谓多矣,大多都忘记了。唯有两篇记忆尤深,至今反复读之,仍觉回味悠远,感慨良多。一篇是鲁迅先生的《故乡》,那种跨时代的忧伤,总是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另一篇就是铁凝的《哦,香雪》。这篇小说写的是北方的一个小台儿沟的小山村,通了火车,并在台儿沟停留了短暂的一分钟所发生的故事。
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描摹,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展现了山里姑娘们的自爱自尊和纯美的心灵。
台儿沟只有十几户乡亲,香雪这些姑娘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它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几乎与世隔绝。
但火车来了,挟带着山外陌生、新鲜的清风,搅乱了小小台儿沟的宁静。搅乱了台儿沟姑娘们以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搅乱了她们本来如父辈那样死水一潭的人生,睁着好奇的眼睛,指点着列车,看着它喷云吐雾在台儿沟歇息,又看着它威武雄壮疾驰远去。
它为什么那么霸气?它为什么那么又急急离去,那样的对台儿沟不屑一顾?这是台儿沟的姑娘们心里的疑问。为了解开这个疑问,她们开始行动起来,把台儿沟盛产的核桃、鸡蛋、大枣举向车窗,与过往的旅客做买卖。
与其说是做买卖,不如说是姑娘们想一探究竟,有人好奇车里的大刀片子似的电扇叶,有人关注旅客们头上别着金色的发卡和指甲盖一样的手表。这些,都是她们自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的东西。
可以说,一切现代文明的东西,对于她们来说,都是一种新奇。但香雪却是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别人忽略的东西,在她以为,固然文明的东西着实令人艳羡,但是,产生这些文明的根源尤其值得拥有。
她看到了皮书包,看到了铅笔盒。香雪也有一个铅笔盒,那是做木匠的父亲在她考上初中时精心制作的,尽管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但在乡里中学时,却饱受同学们的奚落和嘲笑。
香雪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贫穷的耻辱。而摆脱贫穷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知识。于是,她不惜用四十个鸡蛋换回了一个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她要用这铅笔盒向世人昭示:拥有了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们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在台儿沟停得久一些,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它不会再那样霸气,而是友好和驯顺。
香雪因为换铅笔盒被火车拉走了,不得不在下一站下车沿着铁轨连夜走回来。她很害怕四周黑黝黝的大山,害怕阴森的小树林,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
但是,有铅笔盒壮胆,她抛掉了所有的恐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知识的希望,知识的魅力。它让香雪看到,时代的列车正从一个新的站台启动,即将奔赴一个新的里程,她现在携带着铅笔盒摸黑在铁轨上踽踽前行,其实是正在穿越黎明前的黑暗。前方,有希望的纯美在召唤着她,等待着她,馈赠予她。
这就是一个美丽纯朴善良的乡村姑娘对于外部世界探索的第一步。
这篇小说发表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举国上下都在努力走出历史的阴影,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台儿沟很具有代表性,而香雪们的期盼也很有代表性。几十年来,事实证明,只要有希望并付诸于勇敢的实践,香雪们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我想,现在的“台儿沟”们一定是很喧闹繁荣了吧,香雪,一定是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女士了吧。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作者蘸满关切深情的笔下,台儿沟的质朴和闭塞,纯洁而贫困,多么令人怜惜。台儿沟的姑娘们又是那样纯真,在她们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心理律动中,涌动着与时代不谋而合的波澜,无不让人对她们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同时也对她们大胆泼辣和奔放,生发出深深的敬佩。她们会在读者们的声声祝福之中,一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希望。
相比较而言,《故乡》中鲁迅先生所期盼的,却是很渺茫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仅没有消弥,反而愈来愈加厚、加固。而闰土也摆脱不掉命运的轮回,由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变成了油腻猥琐的大叔,放眼身前身后的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一样的希望,不一样的结局,时耶,命耶,运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