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作者: ShaneJL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23:52 被阅读0次

    第二章作者开始探讨就业问题,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各行各业的就业前景都变得异常严峻。虽然人类已经有过多次被机器抢走工作的经历,但这一次却更为不同些。以往机器都是在身体能力上取代人类,例如纺织机器取代了纺织工人,印刷机器取代了印刷工人,汽车取代了人力车、马车等等;但这一次,人类在仅剩的认知能力上也被机器击败,机器开始能分析人类行为、人类情感、预测人类的决策。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不同的人在认知能力上是有强项和弱项的,但机器没有,不仅没有缺点而且不会犯错。

    以我自己为例,我也许善于按照逻辑和经验去推理事情的发展,从周围的事物中收集信息去拼凑出一张完整的拼图,但在理解人类情绪上却往往很难做到共情。作为一名医生,在目前阶段我所接受的训练要求我能收集足够多的必须信息,然后得出可以完美解释所有现象的结论,而尽量避免自己的偏见和情绪带来的干扰。

    然而这样收集信息并且加以分析的过程,却是机器更为擅长的。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医生,我现在从事的大量工作都是可以被机器替代的简单重复性工作,例如采集病史,按常规进行体格检查,每天书写病程记录,记录下病人的状况及采用的治疗手段。还有不少全科医生可以做的事情,例如例行体检,慢性病的维持性治疗。现在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这样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慢性疾病,已经有非常完善的诊疗指南,它本身就是治疗疾病的一套流程图,可以很方便的变成算法,进而变成程序指挥机器进行诊疗。

    这样说起来,医生的工作在未来就变得岌岌可危么?医生们就应该团结起来抵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保护自己的工作么?我认为恰恰相反。繁重又琐碎的文书工作向来被医生们诟病,尤其是外科医生。所有人都想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临床研究、基础科研或者手术技能练习以及方案创新上,但就好像古时候师傅带徒弟,先得为师傅做几年杂务,师傅才愿意教你手艺似的,每个医学生都是从最基本的采病史,写病历开始干起,等到了相应的职称才能学习相应的手术技能。如果所有这些事情都能由人工智能代劳,医生们也就终于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将精力集中在那些人工智能目前还难以突破,又至关重要的事情上了。

    其次,医学界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特鲁多曾经说过一句名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国也有“医者仁心”之说。在我刚进医学院的时候,我崇拜那些医术精湛却性格孤僻自傲的人,也许是在那个年纪,身上还带着浓浓的中二之魂。再加上电视剧里频繁出现如此设定的主人公,例如美剧中的Doctor House,日剧中的大门未知子。那时的我觉得,能冷静理性地对待病症,作出最大挽救的决策才是一个好医生。而病人,什么都不懂,他们需要医生帮他们做决定,也不用管他们到底怎么想。近今年,则越来越感受到,眼里有病人而不是病症的重要性。一个业务能力非常强的医生,可能因为不懂沟通而频频被投诉;一个平庸的医生却可以因为善于沟通和共情而被交口称赞。病人的诉求才是刚需,哪怕是他们以为的刚需。有人说,孤独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住院动手术,正是因为生病的时候格外需要来自他人的关怀。而这,机器做不到。试想一下,即使机器比人类医生更清楚如何治疗最为有效,人们更愿意人类给自己看病还是机器?我想应当是前者。

    最后一点,成本问题始终是产品能否推广的重要因素。的确,我前面所说的工作技术上实现并不困难,但搭建人工智能平台,运营,维护,支持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个成本甚至高于使用人力。我所知道的北美某人工智能文字识别公司,号称可以用AI识别包裹上的邮寄地址,从而完成自动录入。然而,实际上他们是把这些工作以网上计件工作的形式分包出去,让人来识别并完成录入。正是因为,人力完成更加便宜。此外,也有听说某些公司所谓的人工智能同声传译,后台其实有个高级翻译在,这是技术实现上仍有难度。

    综上所述,我对于自己工作未来的前景依然保持乐观,也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可以努力。也正因为我所说的第一点原因,人工智能与人类医生的合作,实际上可以将人类医生从一些繁琐又不太重要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所以我甚至愿意积极拥抱并且促成这一改变。然而历史上也有不少人“抗拒改变”,甚至希望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例如18世纪的纺织工人,就曾联合起来抵抗过纺织机器的大型运用,也有不使用挖掘机而用人工铁锹挖土来修铁路,只为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的举动。然而最终的结局我们都已经看到,纺织机器替代了纺织工人,挖掘机替代了人力。道理也很简单,想要保护工作岗位是愚蠢的,如果为了提供更多工作岗位,那甚至连铁锹都不应该提供,应该让工人们用勺子挖土,或者用手挖。正如作者所言,我们应当保护的是人,而不是工作。如果工作岗位势必要消失,便让它消失吧,考虑如何帮助这部分劳工转型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去才是重点,也才是有用的。

    因此作者谈到了对暂时失业的劳工给予何种帮助的问题,其中一种方案是给予人们全民基本服务,但“基本”一词却难以定义。因为人的期望会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简单说来就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人们不断向上攀爬的动力源泉。小的时候,最大的“野心”不过是考试能考100分,渐渐的变成要考班级第一、年级第一,上重点初中、高中,上排名前几的大学,再到现在即使在大城市里有体面的工作也仍然想着能否想办法挤进那前1%。达成了一个需要够一够才够得着的目标,然后利用当前的资源,制定下一个目标,这也是一种“膨胀”。

    本章中作者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那就是大约50%的极端正统派男星犹太教徒从不工作,把生命都奉献给研读宗教经典上。他们虽然又穷又失业,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却比以色列社会其他任何阶层都要高。而这,也许就是实施了全民基本收入或服务后的“后工作世界”的场景。说白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才会感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感到幸福和满足感。而目前主流的故事使我们相信,努力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自己才会有价值;而到了人工智能大面积取代人类工作的时代,我们也许需要换一个故事才能为自己找到存在的价值,只要有价值便会感到满足。

    最后附上本章金句:

    1. 对所有人来说,对于意义、对于社群的追求,将有可能变的比对工作的追求更为重要。

    2. 毕竟,我们真正该保护的是人类,而不是工作。

    3. 只是为了进入艺术市场,取代许多人类作曲家和表演者,算法并不需要直接打败柴可夫斯基,先打败小甜甜布兰妮就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vq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