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之后,连续听到三节语文课。
第一节《故事里有趣的人名》,以猜测老师的人名导入,到分享班级有趣的人名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出大任务:探索故事中人名的趣味。完成三个子任务。任务一:找人名,说趣点;任务二,读故事,品趣事;任务三:创编趣名与趣事。
第二节《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课前出示教师和学生的照片,请学生说对老师的印象,打开学习场域,鼓励孩子抢话筒站起来就说,观点亮出来后说理由。直接用精读的方式作为学习情境,引出大任务:一起阅读一本书。子任务一:初读,说故事大意。子任务子任务二,再读,梳理故事结构;子任务三:品读,畅谈故事启发;子任务四:整合,挑战即兴演讲。
第三节《老物件》作文指导,以《一荤一素》歌曲渲染情境,谈对歌曲的感受引发情与物的联结。大情境:学校设立一个”老物件 旧时光》线上博物馆,向全校征集作品。大任务:录制一段“我与老物件的故事“解说词,上传到学校公众号。子任务一:寻找”老物件;子任务二:珍藏”老物件“;任务三:书写”老物件“。
昨晚虽然对今日交流的内容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只等今天的课堂去印证就万事大吉。可是一边听一边想,三节课的相同点在哪里?我能从中找到哪些规律和观课老师一起研讨?研讨时间只有二十多分钟。到底要聚集什么研讨?研讨后是否能达到带得走用得上的目的?
A方案给菜单,可行,但是不一定是老师们所需;B方案现场提问题,如果大家不参与,也互动不起来;C方案用观察量表,发现听课的老师拿到量表后,我没有时间给他们解释怎么用,凭着看说明,大家似乎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并没有用起来。只有我自己记录了一张。我还现场录制了一个小组合作的过程的视频,可以根据这个小视频去解决本次小组合作主题的重点。
最后,舍弃了C方案,综合了A、B方案,我想到了D方案,用“六定”模型解释今天的三节课,大家如果对这个模型有感觉,就带得走用得着。
于是,我邀请三位上课老师一起,以”课标“定向,确定三节课的教学内容所属的任务群,对应的学段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第一节群文阅读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二节属于拓展型任务群里的整本书阅读,第三节课写解说词属于实用性文本写作,但是在写作文本的过程中,又有文学表达的手法。以教材内容“定性”,请三位老师说一说自己的课与单元的关联,我再试着提炼其中的大概念,用李松林教授提出的大概念的三个特征来判定大概念的准确度。第一节课的大概念:人物特点藏在特别的名字和典型的事例中,阅读时抓住人物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第二节课的大概念:成长是内在努力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执教老师回应说她建构的不是人文大概念,而是指向语言与思维的练习,于是我将大概念修改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第三节习作课大概念:人的情感往往附着在特定的物件中,习作时,抓住物与情的联系,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执教老师马上回应,这正是她想要在这一节课凸显并且这一学期都在建构的大概念。以文本的年段关联、横向关联、跨学科关联、生活关联四个方面定目标。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定大任务并拆解子任务,又请指教老师谈自己的学习情境,大任务与子任务的设置。以学生的真问题为起点,定大问题,让问题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以学生的产出定评价,如口头表达的产出,书面表达的产出以及表现性任务的产出。三节课都涉及到了三类产出,学生有看得见的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