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写过一系列的文章,试图梳理清楚我是如何把原生家庭的关系投射在亲密关系中的,一些朋友会问我,是如何觉察到的,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发现并不是坐在那里硬想,答案就会来。
那是一种虽然带着情绪,但因为不再执意的把它投射到外面,不再执着于是对面这个人让我痛苦,自己愿意去承担所有的责任,说白了就是修复好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我惊喜的发现,当我下定决心为自己负责,死磕般的把每一块无意识的“石头”都翻过来,看清楚,当我被关系中的某个人激发了情绪时,先“放过对方”,沉下心来去寻找那些石头时,才能获得最终的自由。
当然,修行是一条无止境的路,现在也持续的在翻,而且翻石头的过程其实很痛,比冲着对方抱怨发牢骚麻烦多了,那都是小时候的心结,平时是不怎么愿意去动它的,因为太痛苦了。可是,只要你跟别人发生亲密关系,并不仅仅是伴侣,闺蜜,婆媳,亲子……,都会促使我必须去翻动那些石头。
那才会让我终结抱怨,获得自由。
电视篇
比如老公喜欢下班后看电视,一开始我会各种情绪,例如回家也不好好陪伴家人啦,就知道与电视为伍啦,没有上进心啦…………然后,生气,冲他发火,指责他不陪伴家人,更多时候是打着孩子的名义。最终的结果是下班的他无法很好的放松,反而更喜欢跟朋友呆在一起。
而当我能够静下心来去看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我发现我需要陪伴,需要被看见,小时候妈妈格外忙碌,大部分的时间电视是我的好伙伴,所以我认为老公让孩子自己在家里看电视,就是轻视孩子,不关心不陪伴,就是看不见孩子(其实是看不见我)。我心里有这个信念,就会把它安放在老公身上,这就是投射吧!
当我慢慢梳理清楚这个心结,就看清了自己的需要。当老公再次看电视的时候,我的情绪就自然不会再次出来,因为那个石头被翻过来了,对方就是一个很享受看“郭德纲相声”的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不再是母亲的幻影,自然就没有了期待。很多时候,周日晚上我们会一起出去看电影,或者老公找一个高清电影,我们准备好水果点心,一家人一起看,电视成了链接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晚归篇
比如老公喜欢结交朋友,下班后经常小聚,这也曾经在我心中掀起惊涛骇浪,生气,质问,抱怨…………甚至在他喝的晕乎乎,晚归的时刻,非得今日事今日毕,必须把这个问题谈清楚。
他当然不胜其烦,也立刻展现他的“自动防御模式”,----躲到洞穴里,对于我们的争吵三缄其口,封锁能量场不让我靠近。这让我更加愤怒,于是致力于一定要他说清楚,他更封闭,用冷战的方式把自己冻成一块冰。
直到有一天,我愿意放下攻击和防御,愿意跟他分享我的脆弱,愿意跟他说当他不回家的时候,我会觉得家里比较冷清,不太有夜晚倦鸟归巢的感觉,我很需要他。
我更会跟他分享,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的晚餐都是非常隆重的一个仪式一般,我和哥哥会在大门口等着爸爸回家,然后奶奶和妈妈会等到爸爸回家后开始把饭菜端上桌,等到奶奶宣布晚餐正式开始,我和哥哥才可以动筷子。我们会在这一餐中聊白天发生的一切好玩的伤心的生气的喜悦的事情,然后饭毕。这些都让这一餐在我心里变得神圣无比。
而出乎意料的是,老公也会跟我分享他对晚餐的感受,在他们家,在他长大的过程中,公公是比较忙碌的,所以他们家的晚餐相比而言就比较平凡。因为工作关系,公公下乡驻村,很少和他们一起晚餐,直到五年级调回县城。回到县城依然忙碌,所以晚餐时光的习惯就是每次回家吃饭,公公才会打电话告知,默认的就不再准备他的晚餐。
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因为我们生气的一个重要焦点就是:老公不回家基本都是在我准备好晚餐后才打电话告知,面对那些吃不了的饭我当然不悦。可是问题是:我也不曾打电话提前求证他是否回家吃饭,而他也对我不提前问询他是否回家吃饭颇有意见,觉得我不关心他。
所以,我的信念是不打电话就是回家,而老公潜意识中则是不打电话就是不回家。
这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想法和习惯吧!
于是,自然的,我会在一下班就给他电话,不再是机械的问他是否回家吃饭,而是问他想吃什么,大约几点,我好随时候着(哈哈,像不像仆人),而他也会痛快的回应,有时会说我们晚上吃饭,你也来参加省的自己做饭麻烦,有时会打包给我们带回印度甩饼咖喱蒸包之类给我品尝,也有时他为了表忠心,会先回家给我们买上辣鸭脖烤鸡翅,做好饭再去赴约,这样我接上孩子自然可以先在外面玩个痛快。
关系自然趋向于和谐。
饭食篇
再比如:当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老公如果不用心的为我准备饭食,我会觉得他不重视我不在乎我,我会在心里暗暗生气,比较低级的方法就是做成很难受的样子拉长脸给他看,让他知道我有多么的不悦。
婆婆勤快,所以老公从小并不擅长家务,所有手艺都要从头学起,面对不擅长不熟悉的,人当然有些却步。而他每每打起精神进厨房,端出并不精美的饭食,再次引发我的不悦,当然让他毫无成就感。
而当我不再把力气用向外在,当我不断回观和觉察自己,我才看明白我的内心深处把老公投射成了妈妈,我希望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以弥补小时候妈妈过分忙碌忽视小小的我,带给我的那份忧伤。
而当我收回投射,专注于他对我的付出,专注于他的点滴努力时,一份很深沉的感恩就从内在升起,他做麻辣小龙虾,我和儿子一起给他鼓掌(偷偷观察,我会发现他一直给我们扒,自己却没舍得吃几个),他做炸酱面,我们把碗吃个底朝天啧啧称赞,他做酸辣海参汤,我们连连冲他竖起大拇指去回应他期待的眼神。
于是,他越来越喜欢参与到厨房的建设中,有时家里吃腻了,全家人商量着去哪里吃好吃的改善胃口,开会讨论,吃后总结,总让周末时光过得热火朝天。
开车篇
最让我感动自己的是一次他陪我去医院抽血,头天晚上他喝了点酒,怕第二天没过去酒劲,就让我开车。路上,他不断的指挥我:开慢点、别压线、打转向、别超车…………
如果是原来,那个“小我”肯定又被勾的火苗蹭蹭冒,小时候要优秀,要考第一,要比哥哥更加努力,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好,………………
所以,听到这些话,我自然的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优秀”,“不被欣赏”,“如果你爱我,你就会————”…………
其实,人家的这些提示跟你是不是优秀是不是努力是不是够好,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好吗?当然,或许这里面有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如何去看这个问题。
拿掉了那些投射,我反而想到了很多,想到了因为乱停车被贴罚单,要找老公解决;想到了因为车停在栅栏线上被一个“路怒症”把车踹了个乱七八糟,报警找保险得找老公;想到因为开车时不知道在想什么,一下子碰到石头上,换轮胎要找老公;还想到因为不注意时速要求,被扣分太多也要找他去处理。
突然内心涌起许多对他的感激,如果他整天在旁边提醒我,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意外”,于是真诚的把这份感谢表达给他,他听后反而不好意思了,挠挠头说:“没事,女的开车都这样,我只是坐在旁边为你捏把汗”。
手机篇:还有关于看手机,这个我多次写了文章,跟看电视有些类似,当我决定把他看手机当成做饭打篮球一样正常时,我就去掉“爱看手机的老公”的标签,现在的状况是经常深更半夜我俩抱着手机一起看球,一起感慨,然后讨论哪个球队更厉害哪个球队很衰后沉沉睡去。
回顾过往
从小有点被当做男孩子养,哥哥只比我大一岁半,所以我从小穿男孩子的衣服,跟着哥哥在后面打打杀杀。母亲忙于生计,很少研究女孩子怎样穿更淑女,怎么扎头发更好看……。
所以,从上大学认识老公开始,他喜欢带我去买衣服,喜欢我穿高跟鞋,喜欢我去弄弄头发,还喜欢我不要总拿一等奖学金,跟个男孩子一样往前冲。
他喜欢陪我去逛街,一条不长的小吃街,拐过弯来就是山师东路,他会不断问我:吃香蕉吗?吃糖葫芦吗?吃麻辣串吗?要买双鞋子吗?要不要去那里逛逛?
他知道我喜欢吃麦当劳,经常会出其不意的跑到大润发买上一份套餐,然后给我送到宿舍楼底下,我现在依然能想起他提在手里的那份两元钱的米线。
校园里有一个快餐店,至今依然记得晚自习后经常去吃的麻辣串和炸酱面,一直到现在无论我俩如何去吃,再也吃不回当年的味道。也因着那些夜宵,我像一个气球一样慢慢鼓了起来,把我愁的不行,而他总是笑笑说:胖了好看,瘦了像营养不良。
也是那年的夏天,长长的两个月,我天天早晨挥汗如雨的去爬山。金秋九月,当我瘦下来穿上长裙在学校里和他再见面,他又一迭连声:瘦了真好看,我可以陪你去买许多漂亮的裙子。
这一切,都让我的脚步慢了下来,我知道,后来的我,对他的要求渐高,是因为我把他当成了母亲,我知道,躲在他给我营造的温暖港湾里,我就不用再去感受那些痛苦,那些伤心,那些我不能接纳自己的阴暗面…………,我依赖着这份以为可以永恒的“温暖”,不想努力看自己。
但终归,幻影要幻灭,肥皂泡会涨破,所有的一切,都会在亲密关系的“月晕阶段”结束后重回现实。毕竟,他不是母亲。
于是会有指责、争吵、不满,更会有发誓要改变对方的决心。
直到,一次次的撞到南墙,才终于死心,又因着愿意成长,愿意一次一次面对自己的那份伤痛。
…………
其实关于亲密关系,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
在我的文章里,不断提到原生家庭,不断提到跟母亲的关系,并不是为了谴责父母,不是为了表达愤怒,不是为了博取同情。只是希望曾经受到忽视的现在已经长大的我们,在看完我的文字后,能有勇气面对我们内心的伤痕,化解成长历程中的心结,并阻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继续往我们的下一代延续。
父母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朗,成长在文革时朗,父亲兄弟姐妹四人,三人因为生计被迫闯关东,父亲经常会跟我讲他小时候是如何饿到肚子里的肠子都清晰可见。年轻时候的母亲跟着父母从关内辗转到关外,再回到关内,唯一的目标就是不断的干活,能让一家人存活下来。母亲并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就对我呵护备至、宠爱有加,而是按照他们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祖辈的方式来养育我。生活动荡,忙于生计,也并不是她的错。
之所以不断回看我的成长经历,只是想理清楚,生命当中的哪些故事,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亲密关系,更想看到哪些我并不在意的事清,会给我的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毕竟,我想更好的做一个母亲。
每个孩子,都会对父母的爱怀有执着心。无论是因为幼年时期获得的爱不足够,所以持续渴望,或是因几乎快被过于沉重的爱压垮,都会继续这个十字架。
所以,即使你长得够大,明明已经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持续沉溺于补偿性的行为。然而,为了能得到代替父母的人,而努力做出许多令人感动、落泪的事时,更多时候得到的不会是回报,而是更大的失望与背叛。即使如此,孩子仍无法放弃,依然会持续追求那个幻影。
渴望母亲的心情就是如此深切,这就是人的本质。
而终结的路只有一条,不断回看自己,并为自己的所有一切负责。
哪里有缺憾,哪里才有成长,哪里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