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我:
我手当写我心
学者周国平说:“写作的快乐是向自己说话的快乐。真正爱写作的人爱他的自我,似乎一切快乐只有被这自我分享之后,才真正成其为快乐。他与人交谈似乎只是为了向自己说话,每到精彩之论,总要自己复述一遍。”
而事实上,在大量的学生作文中,“我”的缺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行文干瘪枯燥,只有骨架支撑,没有丰满血肉;或者是千篇一律。“无我”导致写作情感的荒芜。亲情、师生情是学生考场作文最常见的选材方向。可是,很少有学生在写自己的母亲时,眼前坐着的是自己的母亲;写自己的老师的,眼前浮现的是自己的老师……
没有了“我”与“我”的母亲,“我”与“我”的老师的心的交流,情的融合,“我”的母亲都打动不了“我”,“我”的老师都无法与“我”对话,“编”出来文章又怎能感动、感染别人,又怎能唤起别人的共鸣呢?背离了“我”自己的“生活圈”和“情感场”,哪会有真情实感,哪有叙事的真实呢?
特级教师管建刚先生分析认为,学生很容易为纷繁复杂的世界所迷惑,并感到迷惘,渐渐丢失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在的声音的召唤,也看不到内在的自我世界。学生常常肉眼打开了,心眼却是遮蔽的。学生常常用冷峻的眼光看自己,常常用貌似理性的表达写自己,自己的习作却与自己渐行渐远,自己与习作之间隔着一层厚障壁。
写作教学要回归到学生的需要中去,为学生真实的表达自我,个性化地表达自我创造条件和拓展空间。没有自我的写作,没有自我的作文,是难以真正实现与读者的共鸣的。
要实现学生写作的自我回归,一条很重要的策略就是,教师要善于读懂学生的“心”。写作是什么?特级教师袁源老师回答说:写作,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条自我抒发、调节和记录的途径,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深切、深情关注学生的思想动荡、苦乐悲喜应该成为我们为师的应尽义务。
时代会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留下印记,也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波澜。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表达倾向,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如果我们的写作教学无视学生开放的心灵,仅止于写作技法的灌输,必然误入歧途。善于“读心”也是改进作文评价的有效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