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是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层次的影响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机‘’。它使你很快就适应了好事情。然后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当你收集到越来越多,珍奇之物,职位越爬越高,你的预期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努力,带给你的名望和财富,不能再为你带来幸福,你必须拥有更多更好的,否则就感觉不到幸福。但是一旦达到那个层次,很快你就适应了,又必须去追逐更多、更好的,如此循环下去,你永远也幸福不起来。很不幸的是,有许多证据证明了这个跑步机,的确存在。
我在前面谈到过,非常幸福的人和一般人、不幸福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有着非常充实丰富的社交生活。非常幸福的人也是最少独处的人,他们花很多时间在社交上,朋友和他们对他们自己的最高评价都是:人缘好。
为了增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你是否应该想办法减少生活中的糟糕事情,以去除消极情绪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出人意料。跟大多数人的想法正相反。遭遇不幸与打击,并不表示你不能想享有很多的幸福。目前有许多证据显示,积极和消极情绪,其实并不是反向关系。
宗教带给信徒希望,因为对未来有希望,所以使现在的生活更有意义。
积极情绪可以是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对现在的积极情绪包括欢乐、狂喜、平静、热情、愉悦和心流体验(这点最重要),这些情绪是人们在谈到幸福时常用到的字眼;对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和平静。
当你学会这三种不同的幸福时,便可以通过改变对过去的看法、对未来的希望及对现在的体验,来将自己的情绪导向积极。
一个沮丧的人满脑子都是过去,不愉快的回忆,对未来的绝望,或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学习如何去反驳这些悲观的解释可以使你脱离沮丧,效果跟服用抗抑郁症的药一样有效,而且还比较不容易复发。
简单来说,童年的不幸不能决定长大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没有任何理由将自己的抑郁、焦虑、婚姻不美满、吸毒、性问题、失业、攻击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认知疗法的疗效跟抗抑郁药物一样好。更有效的是,一旦改变了人的想法,抑郁症便不会复发。所以我认为贝克是个伟大的心灵解放者。
感恩和宽恕能改变你的记忆。感恩能增加美好记忆的强度。而宽恕则将痛苦记忆的保险丝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这样你会更幸福。
最易愤怒的人得心脏病的几率是最不易愤怒者的五倍。研究的结果显示,当人们把愤怒压抑下去时,他们的血压会下降,当他们把愤怒表达出来时,他们的血压会上升。
乐观和希望,可以帮助你在遭受打击时对抗沮丧,在面对有挑战性的工作时,表现良好,它们还能使你健康。
对好事有永久性和普遍性解释的人,如果他对坏事的解释是暂时的、特定的,那么当他遇到挫折时,他会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当他成功时,他会继续努力。对成功做暂时的和特定的解释,对失败做永久的和普遍的解释的人,碰到压力就会垮掉,而且很难,东山再起。
这个方法就是指认出自己悲观想法,并且反驳他。但是当我们对自己说同样指责的话时,我们通常不会反驳自己,虽然这些话常常不对。所以反驳自己悲观想法的第一件事,便是认识到这个想法不对,然后把它当做是外人对你的指责来反驳,外人的目的就是要让你生活不幸福,你可不能让他得逞。
如果在不幸的事件发生后,你有效地反驳了自己的悲观想法,你便可以改变自己受事件打击时的反应,使自己变得更有朝气。
当我们碰到挫折时,我们对自己说的话常常是没有根据的。这跟嫉妒你的那个人说的话一样。我们下意识的解释往往是扭曲的,它们是一种坏的习惯思维。这种习惯思维可能来自童年时的冲突、过于严格的父母,严苛的教练、或是姐妹对你的嫉妒等。不过因为这种想法是从我们内心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就相信它,把它当做圣旨。
眼前的幸福感与过去的和未来的幸福感有非常不同的成分,它包含愉悦(pleasure)和满意(gratification)。
愉悦有很强的感官和情绪特点,也就是哲学家说的‘’直感"(raw feels),例如狂喜、兴奋、高潮、欢笑、兴高采烈和舒适。这纯粹是感官上的满足与快乐,不需要思考。
满意是做我们最喜欢做的事而带来的感觉,但它不一定伴随着“直感”。这种满意会使我们整个沉浸在里面,失去了自我意识,例如跟一群好朋友聊天、攀岩、看一本好书、跳舞等。只要我们的能力能应对挑战,做得心应手,我们就会有这种感觉。这个感觉比愉悦更长久,因为他是思考和诠释的结果,不容易习以为常,他的能量来自于我们的优势和美德。
虽然你感到愉悦,但是你很难将生活的乐趣建立在感官的满足上,因为这些都是暂时性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他们便很快跟着褪去。而且我们会对这些感觉产生"’习惯化"效应,以后就需要有更强、更多的刺激才能带来相同程度的愉悦。第一次吃法国香草冰淇淋时,你感觉那真是人间美味,但如果一直吃也就觉得不怎么样了。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增进你生活中的愉悦,而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愉悦平均分配在自己的生活中。你首先要找出会带给你愉悦的东西,其次是把愉悦分开放入生活中,中间的间隔要长些。
惊喜就像时间间隔一样,可以避免习惯化。
布莱恩特和维洛夫强调品味就是要感知愉悦,将注意力放在愉悦的经验上。
通过测试数千名大学生,这两位心理学家发现了五个提升品位能力的方法。
一 与别人分享
二 建构记忆
三 祝贺自己
四 使知觉敏锐
五 专注(让你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不去想别的,只是感受。不要去想应该做的事,不要去想等一下会怎样,或去想这件事可以如何改进等。)
现在请试着拥有美好的一天。在这个月中,找一天专门做你喜欢做的事、宠爱你自己,把这一天中你准备做的事都用纸笔写下来。
当我让别人去思索内心的积极情绪时,我们发现好吃的食物、按摩、香味、热水澡,都会产生本章开头所提到的愉悦。相反,当我让他们思索他们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咖啡、读一本好书、打桥牌或攀岩时候,他们就说不出来为什么他们也会有积极的情绪了。全心全意地做这件事,完全沉浸于其中而不受干扰,由此而所产生的满意感、心流体验都不是当即的愉悦。事实上,完全沉浸在某样东西中时,可能是没有意识甚至也完全没有情绪的。
满意无法从身体的愉悦中获得,也无法来自吸毒或任何捷径,只有在高尚的行为做完后才会自然产生。
愉悦是感官和情绪的,而满意来自于施展个人的优势和美德。
满意的一个境界"心流(flow)‘’就是他定义的,指的是我们全心投入地做事情时的感觉。
当我们在做愉悦的事情时,我们很可能是在消费。香水的味道、草莓的新鲜滋味、按摩头皮的舒服都带给我们暂时的幸福感,但是他们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当我们体验心流动时,我们在建构未来的心理资本。忘我、无意识与时间的停止,很可能都是进化在告诉我们:我们正在为未来储备资源。这样,我们可以认为愉悦是生理上的满足,而满溢则是心理上的成长。
抑郁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度依赖暂时快乐,每个富有的国家都不遗余力的创造着通往幸福的捷径:电视、毒品、购物、滥交、商业化的体育运动、巧克力等。
在一切都有捷径的生活里,优势和美德会枯萎,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去使用他们。
抑郁症的一个显著症状是自我沉溺,完全不理会其他的人和事。只想着自己的感觉。心情不好其实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对一个抑郁症病人而言,他只看到这一点。当他感到悲伤时,他会在心中反复咀嚼这种情绪,并将它泛化到未来以及他所有的行为上,这样做更增加了悲伤的感觉。
满意的定义正好与"沉溺于自我感觉"相反,因为它不包含感觉、情绪,不包含自我意识,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满意驱散了自我沉溺,而且满意所产生的心流越多,一个人就越不会抑郁。所以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强有力的方法是:想办法增加他们的满意,同时减少他们对愉悦的追求。愉悦很容易就能获得,而满意则需要发挥个人优势,它来之不易,这会成为对抗抑郁症的一个有效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