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至今,他们的传承方式还是传统的师徒形式。因为现代教育表面虽强调个性,其实用的是同样一套标准、同样的教材。这就像现代人的生活,表面上说注重个性,其实都被框在同一个模子里。而在师徒制里,没有固定的方法,因为对手艺来说,光在头脑里记住没有用。师父要一直观察徒弟的个性,引导他建立自己的悟性,完成“手的记忆”。(转化成我自己的语言,就是“融进血脉”)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年寻师,十年访徒”,西冈和小川这对师徒真就是这样。小川在1966年高中毕业旅行时,迷上了法隆寺建筑,决心学做宫殿木匠。他在向西冈提出拜师请求后,真的整整等了三年。客观原因是:手艺需要现场传授,西冈当时也没活儿干(因为没活干,所以就没法教)。另外,他也不确定小川的意志有多坚决。这时候,西冈已经六十岁了,感觉自己正处于手艺最成熟的顶峰状态,应该寻找传人。当他决定正式收小川为徒后,就让他一直住在自己家里。这本书的中文版里,用的“师父”这个词很正式,是父亲的父,我们一般都是用单立人的那个“傅”。练武之人谈论老师是用父亲的父的,他们有句话叫“师徒是以性命相托,以性命相见”,西冈和小川之间的责任关系也是类似的。
西冈带小川回家以后,严肃地宣布:“小川是我的继承人,在家里的地位仅次于我”,他的儿子比小川大十几岁,也要坐在小川下手。西冈对小川的要求非常严厉,不许他有任何娱乐,连和手艺有关的书都不能看。而且开头阶段也不教手艺和基本功,就是带他每天去工地打杂,吃完晚饭后,一直磨工具到深夜,没有休息日。
多年以后,西冈讲解了他的道理。不许读书看报,目的是去掉一切杂念,只专注于手艺。手艺靠的是反反复复的练习,在感悟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徒弟对手艺不了解,想法和在学校做学生时一样,希望老师“多教一点秘诀”。这些念头就像一层膜,必须要首先去掉。如果一上手就告诉徒弟该怎么做,每个阶段的修炼时间就会不够,手艺就不会进入到他的身体里去。师父要做的,是像观察木材一样,从徒弟一入门就开始观察他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他自己去悟。
西冈说,脑子慢的徒弟,常常比记性好的成就更高,因为他们会花更长的时间去思考疑问。西冈最开始教小川时,就给他一片刨花,让他照着这个刨花,自己去想怎么磨工具,怎么用刨子。他只在小川大量练习之间,偶尔点拨一句,而这句话,总是让徒弟恍然大悟。小川回忆,师父当年的话,都是根据他不同阶段的理解程度,讲能接受的内容。师父平时好像说话很少,但自己在这种精妙的点拨下,五年里,就完成了一般木匠十几年的修行,二十几岁就成了栋梁。
宫殿木匠们的这种教学观念,其实和禅宗修行有点儿像。也许,这是因为他们一直为寺庙工作,又都是佛教徒。
出师以后,小川开办了一个木工社,承揽古建筑工程,他也是用师父的方法,在工作现场教学徒。有一次,他看见两个徒弟在贴屋顶的顶板,到最后一块时,怎么也摆不进去。这种木顶板,和我们装修用的带插槽扣板类似,放最后木板的方法,是把边缘的沟槽挖深一点儿。两个徒弟没有询问,而是自己举着木板反复比量,这里放一下,那里摆一下,最后找到了解决办法。小川的道理和西冈一样:手艺人经常会遇到难题,不会总有人告诉你现成答案。
【启示】
1、专注
去掉一切杂念,只专注于手艺,没有读书看报,有的就是反反复复的练习。什么是技术?技术就是通过反复练习让操作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专注的目的和必要性是什么?通过专注,为反反复复的练习提供时间、状态和机会。
2、如何促进徒弟成长
心得,只有在反复实践中获取,或者换一个比较时髦的词语——试错。那师父的功能是什么?提供机会和平台,依据徒弟的水平,给恰好徒弟能接受的东西。
3、因材施教
对教育者来说,单一的手段,一成不变的方式,是一种罪恶。
不仅仅是教育,管理也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也是,能欣赏多样性,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并,因材施教。(这和对人下菜有什么区别?对人下菜是利己,因材施教是利他。)
4、促进徒弟自我思考
能钻研的,慢就是快。去贪多的,快等于零。在学习领域,尤其如此。
5、遇到难题时师父的真正价值
应该是魏书生说的那样:一群人,自己学,有问题,自己想,实在不会,去请教同学,大家都不会,再去问问讲台上的那个人。
当然,这对徒弟和师父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