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的第一步

作者: 糊不糊 | 来源:发表于2017-05-27 00:20 被阅读56次

    上篇文章出来以后有伙伴问我如何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其实我在这方面也是刚刚起步,不见得有多深远的见解,但是我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迈出第一步,而且马上就能用,这个方法遵循的道理非常简单朴素,只是需要花时间多练习,好好磨砺。

    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想去看别人的想法是因为:我们想要学习。

    学习他人看待问题的角度,远离狭隘;学习他人考虑问题的深度,洞察本质。也就是说,我们和他们在思维上是有一些差距的,这种差距创造了我们求知的欲望,这本是很好的动机,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差在哪里,更加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弥补这种差距。

    什么是差距?就是有起点有终点的一段绝对距离,那么问题来了,你已经知道对方是在什么位置了,可是,你知道自己是在什么位置吗?就像做同一张考卷,别人能考100分,你有没有仔细核算过你能得几分?你对自己有多了解?你对自己的认知水平有多了解?模糊了自己的位置,即使能看到目标,你也不能制定适合你当下的进步的策略。

    所以我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和他人的差距,在两者之间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努力。

    我最近看了一期《奇葩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思维的例子。

    这期的辩题是: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定制吗?

    看到这个辩题我没有急着开始看视频,而是先大概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尽量想一想这个话题我会怎样理解。(这个节目有很精彩的语言应用,我们暂且不关注这部分,只看思考的逻辑)

    如果我是反方我会说:

    1.未知,才有能量,才有创造
    2.你给孩子定制的未必他喜欢
    3.定制的完美,让孩子缺少了对生命的敬畏

    如果我是正方我会说:

    1.因为既然完美是我们一直在追的目标,它既然来了,为什么要放弃。

    从我自己思考的方向来看,我明显倾向于反方,而在正方的论述中缺少思路,所以看的时候我就重点在看正方的观点。

    果然反方范湉湉和傅首尔的观点都在预期之内,而陈铭提出了更新颖一些的关于教育的讨论,他认为”定制”这两个字有很大问题,现如今家长的教育应该着重在营造孩子成长的环境上,而孩子要怎么生长那是他的自由,后面肖骁也提到完美人生和完美人格的匹配问题,也是一个新思路。

    再看正方,臧鸿飞讲述了自己不完美人生中的遗憾,有关生老病死,这等于给反方提了个醒,不完美人生里可能有无可挽回的磨难,你还要选吗?

    接着精彩的地方在于姜思达,马东,黄执中对完美的不同定义,这彻底扭转了整个格局,特别是马东的解释,他说完美其实就像大家口中说的”命好”,并不是不经历风雨,而是说总会有一个还不错的结果。黄执中则用煎蛋的故事来把完美和选择结合起来,造出了这句哲学性的金句:

    完美的人生就是时时能选择,路路有回转。

    ![1466607-2142f8bd3ebeb394.jpg](https://img.haomeiwen.com/i3089696/2454a5f927f7bb1b.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整个节目最精彩的地方我认为就是大家对完美定义的阐述。对比我之前自己的思路,这一块是没有考虑充分的,特别是马东把”命好”和完美连在一起,黄执中用故事把选择和完美连在一起,这都是很棒的解释手段,从已知连接到未知,”完美”这个抽象词汇也便于理解了。

    把我的思路和别人的进行对比,就能发现自己界定概念、解释概念的能力待提高,而我也看到了别人好的示范,有了及时的对照,方向感就出来了。

    关于辩论,我还看到了丘吉尔的故事, 早年的丘吉尔在印度服役,而他让父亲给他寄来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记录,自己先看辩论题目,然后假想自己是议员来辩论,然后再看议员们真实的辩论词,以求学习和进步,所以丘吉尔练就了非凡的演讲能力。

    看到这段话我特别有感触,这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这么重要的方法为什么以前没有重视过?也许是觉得太平淡的道理不值一提,太明显的技巧不觉得是技巧吧。

    想想我们当初解数学题,不是绞尽脑汁,穷其所有去想去问,最后才去看答案吗?而现在,面对这么多信息,我们省掉自己思考的过程,直接拿来看,如此没有参与感的阅读,效率当然提不上去了。

    从现在起,看文章前,只看个标题,然后做沉思状,想得差不多了再看别人组织文章的方法,我相信你会有不同体验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训练的第一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df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