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023】【89/2023】
《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为了说清楚安全感,我走了很远的路,不知道这一篇能不能讲清楚。
我记得有一年的运动会,一个学生一会儿给我送根棒棒糖,一会儿送奶片,有时候送果冻,每一次都会非常笃定的说:“老师,这个一定要吃,非常美味”
其实那个学生在上午没有交作业,我还批评了她,但从她下午跟我交往的方式看出来,我上午对她的批评没有影响我和她之间的关系,也没影响她对自己的判断。
老师会很喜欢这样的学生,因为在教育TA的时候就会自在不会有太多顾虑,该表扬的时候就大肆表扬,该批评的时候直接指出错误,知道TA能够分得清。
这是在我们眼中很有安全感的孩子。
如果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我们批评TA的时候,TA会有很大的敌意,随后甚至分析出各种迹象得出结论批评是因为不喜欢TA,在教育这样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倍加小心。
孩子如此,成人的模式也如此。
那些一不小心就暴跳如雷的,其实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什么是安全感?
在这本书《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里给了一个通俗的定义。
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已经消灭了恐惧,而是他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恐惧,来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温暖的、安定的、有力量的。
通俗地讲是安全感指内在一种安定的力量,不会因为外界事情顺利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也不会因为遇到一点挫折,觉得自己完蛋了。
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表扬而欣喜若狂,不过多追求他人的认可,也不会轻易觉得自己被他人侵犯。
如果要检查自己是否缺乏安全感,其中有一条就是看自己愿不愿意信任别人,以及被别人信任。
当我们足够信任别人的时候,哪怕在沟通中出现问题,也会去想是不是理解的问题,就会去核实,从而达到和解。
若没有安全感不信任他人的的人,看到对方一句看似不是很礼貌的话,就开始默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就开始抵御和反抗,并拒绝沟通,甚至也开始不尊重他人的方式来沟通。
这就是不信任他人,也觉得自己不被他人信任的状态。
没安全感的人内在有很多伤痛,好比有很多开关,一不小心被他人触碰到,总是轻易的感受到被他人伤害,于是可能退行到孩童时期“我不够好、不被爱,”的场景刚开始用“打或逃”的方式来应激反应。
没有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圆满的,我们不断地学习和修炼,大概是修炼区分事实和观点,不让自己身上有很多开关,不会让自己幸福与快乐的主动权交在别人手里。
所以最好的安全感是: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