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91条《 什么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他在书中说:“生活使人相信,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规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很好的回答问题,以及获得很好的分数——这一切还不等于道德教育。在知识转变并发展为信念时才是教育的开始……思想是实际知识与信念之间的桥梁。知识通过思想转变为信念。思想已不仅仅是知识,思想中已含有一小块灵魂——一个人对他知道的事物所持有的个人态度。实际知识转变为思想时,就产生了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越隐蔽效果就越好。如果我们单单的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未必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能结合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即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也许效果更好。
一、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孩子树立远大志向。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工具,它要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服务。但是,如果一味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仅仅是给学生开辟社会的谋生之道,把语文课降低为一门纯技术课,显然是不恰当的。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内驱力量,而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因素之一。按照马斯洛的动机层次说,人类的基本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实现需要五个层次。以为语文教学仅仅是给学生开辟谋生之道、赚钱之道,显然是只满足学习者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假如我们学生的动机水平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低层次上,一旦他们的需要得以满足,那么就缺乏推动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永动力,他们的发展将走向延滞。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引导学生将低层次的需要转化为高层次的需要,为振兴中华施展个人才能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利用语文教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课文分析,让学生学习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操,通过《三克镭》学习居里夫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阅读《黄继光》了解黄继光为正义而舍生忘死、勇赴死地的壮举,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另外,教材中还有不少描绘祖国大好山河、文明古迹的文章。这些文章文词优美,感染力强,教师就可以搞美读训练、搞形象描绘,让学生在美读训练和形象描绘中,领略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在学生了解这些地方特点的基础上, 让学生知道:这些地方很美,但他们都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富源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我们现在只有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更好的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这样有近及远,由小到大,把学生的视野有一个地方扩展到整个国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材里面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把理想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渗透到里边去。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二、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
《我的爸爸》这篇课文讲的是李大钊同志教育儿女的故事,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的去做。学习也是一样。《群鸟学艺》这篇童话故事通过许多鸟向凤凰学习打窝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虚心,有耐心,有毅力,否则就一事无成,教育学生上课注意听讲,虚心学习,做事要持之以恒。《骆驼和羊》这篇课文通过骆驼和羊各自夸耀自己长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教育学生要相互尊重。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取长补短。《荔枝》一课,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也使他们认识到:节俭是人的美德,奢侈是堕落的表现。成由俭败由奢,一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教育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在物质上搞攀比,要在学习上比高低。
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纠正思想认识的偏差,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