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碰见雅典娜,几次交互中,她问我可否进入朗读群。当时(现在依然)我的月度计划里有朗读一项,会在简书上传自己的录音。我对自己的计划向来都是自娱自乐,那天体察自己,觉得应该多些与外界的交互。拿朗读来说,自己读虽说也有提高,但当着各路高手面,想必长进更快。抱着这样单纯又自私的心理,一拍脑袋也就应邀而入。
雅典娜肯定是敲打了不少字才让我进入小队(感谢她),后来在她与默兔之宝的介绍下才慢慢了解大概的流程。这流程的制定肯定花费了创办人不少的心思,因为在我进群以后看到的实际情况贴合一个小白的心理预期:只需把录制好的音频提交给主持人,在通过以后,朗读就将在主持人的引荐下,在200多人的大群内得到关注。
这样的举动足以满足内心的虚荣。
进群后继续的等待与关注下,认识开始发生一些细微变化,尤其在那晚(2022/3/3)听到砚小鱼、若木阆(lang 二声)风的朗读,就觉着自己是群内的滥竽,以这样的任性态度充当其中,脸红不已。
脸红的原因除了她们声音的优美动听还来自她们对所读文章的用心解读,而这些是我所逃避的。
从众算得上人性中的一种吧,因为可以节省力气,只要在技能、标准上有所进步就可以充实心灵上的虚无。听完当晚(2022/3/3)若木阆风的朗诵,就在想自己是否也要如此,后来想着想着,就给否决。不是不可能,而是如此做,除了不舒心,我这毫无磁性的声音与佶屈聱牙的日记也会拉低本群的质量。这并非我的初衷。
写到这,必须要岔开一会,因为当前的感受难受不堪,潜意识总在告诉自己这篇就是朗读稿了,有了这样的限定,思绪就像被风吹过得香薰,散乱而无序。这样写就的日记,呈现出来难免烦乱,事已至此,那就表明心态:若实在不行,就依葫芦画瓢,寻名言警句,随口一读,糊弄了事。
我完全不能掌控面对外界事物时所自然产生出来的思绪,而使其梳理成章且合理有序的从笔下循序流出则更加困难。
突然想起我的青姐,换做是她,定能彩衣飘飘般的惊艳四座。故人,亦能如此。
幻想一番,使心里有了靠山,可面对现实,心虚不能自已,只能寄托于群内朋友的宽广胸襟而聊以慰藉。
到此,心里就开始有些厚颜无耻与不管不顾,还是尽力做些归纳以表达此时的真实想法吧,毕竟真实的呈现自己,在我看来算得上是真诚的一种。当下社会,谁不喜欢诚以待人呢。
想法其实很简单,一是朗读想要有所提升。一是此阶段的我对于人产生出了浓厚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也就想着要在首次朗读中,诚恳的多些展示自己,以期待获得更多真性情,这在我看来无比重要。也许下一次的朗读,我就将回归“传统”,不会如此的拿自己当回事,而更加的注重朗读、注重真正好的文章的分享。假若今天因为表达这样的日记而走题或者给群内朋友带来不好感受的话,管理人员在开除我的时候还不要责怪雅典娜以及给我通过的主持人(我还未与她/他有过联系)。
刚才在第二点的表达中提到“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就想再稍微解释一些,在我看来,好的一个群体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除了有不断的、好的作品以外,一定也得有让人喜欢甚或倾慕的人在最好,有了这般真实的人,就能够使情感相互产生羁绊,最终使彼此产生或者增加想要变好的更多的内生动力,而这样的力量一旦出现,群体的活力自然充盈满溢。这对任何人都是好的。这就好比我在简书这么长时间以来,除了用文字排遣好的或坏的情绪这一需求外,再有就是简书中碰到的一个又一个的活生生的好玩的有趣的人了,是她们让我长久的留恋其中。
在朗读群里,动听的声音当然迷人又销魂,可若是失去“活生生的人”这个载体,时间久长,单纯的动听也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这世界上牛的人太多了)。而基于人的懒惰即便再优质的内容,也会难以让人长时间的保持兴趣。基于此,在互相认识阶段,朗读时展现自己要好过展现名人。
又谈到展现自己,最直接干脆的莫属自我介绍了。像那些刚成立的班级一样,同学们轮流上前报出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讲完羞涩一笑赶快回到还未坐热的凳子上,抚平怦怦跳不停的心...那场景如今再次回想也是让人沉思良久,最终嘴角上扬,内心恬静舒适。
86年的我,是两个女儿的爸爸,一直惦记辞职,却还是在港口工作了十多年;写东西不敢称为写作,每次敲键盘时,总会告诉自己这只是与自己的对话才能够继续。虽然不敢称写作,但依然为写了这么多字而感到有底气;关于人生道路,自是认为要终身学习。最近有看四个春天(电影),这个电影里的物理老师就是很好的学习典型,若达成老师一般的样子,想必死而无憾了。再有就是自己一些听起来还算好的“行为习惯”,诸如持续了五年以上的月度计划、两千多天的家庭记账习惯、投资理财的学习与实践……(这段抄写自前面日记)
关于自我介绍就到这里吧,关于朗读也到这里吧,希望以后相处愉快,多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