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漂泊无力

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漂泊无力

作者: Trancer | 来源:发表于2017-10-18 01:39 被阅读0次

由于我是一席的听众,在几个月前看了郭柯的演讲和短纪录片《三十二》,在影片最后韦绍兰的一句话触动了我,“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这句话触动我是因为我本是一悲观主义倾向之人,对苦难和痛苦比较有感知力甚至有点迷恋这种东西(我喜欢的东西一般都具有那种让人窒息、无力挣扎、无奈、失语特性),而这位老人在经历过那么多磨难之后,依然积极地想要活着,这无疑又一次应证了那位哲人说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之后我便向周围的同学讲述这部纪录片,并告诉他们八月十四日《二十二》将上映。还用三十二的故事来安慰开导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小伙伴,告诉他们要积极。

想到F之前做过一期关于探讨复杂性的播客节目,这期内容有很多观点我都有共鸣之感。像《三十二》或《二十二》中是能够以关心每个个体在历史时代背景下的曲折命运给观者打上一层一层的layer的。一张没有受过欺负的脸如何获得复杂性?我觉得类似于《三十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小武》《站台》历史沉重&个体无力,《白夜行》人性黑暗,娄烨的《浮城谜事》王竞的《万箭穿心》小人物故事等作品在这件事上具很大功效。

这类型的作品给我们表露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下、社会文化束缚下通常是超乎想象的无能为力”,作为旁观者你我或许能失语、无奈、同情。虽然影片描述的慰安妇每个个体在抗日战争时代背景下的遭遇,但是依然适用于当下。时代的烙印打印每个个体身上,大部分人无法逃离这种命运。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功利化的信息时代下,一个个体犹如一个信息时代的孤儿,看着城市化的迅速崛起,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每个人内心却在逐渐的对这个世界失控,这种失控感随之带来不安全感、身份焦虑感。

这背后的原因从时代观上看,窃以为可能是我们处在一个从集体主义向个体主义过渡的阶段,但个体主义的好坏损益却又未知,因此一切看起来都比较混沌嘈杂,个体在其中无所适从,无法自我定位。集体主义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曾经给我们带来相对稳定的秩序感。而当下,个体主义盛行,但是主流价值却很齐整的是功利至上,看似每个人都在张扬个性,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同质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漂泊无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rv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