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是去个室内的蹦床游乐园。我们只是想在开学前去好好释放一下。
然后,两个就争宠,小的甩大的巴掌,大的把小的的脸抓破了。
回来之后,爸爸看到小的脸上的伤,非常生气,训斥了大的。这一顿饭也没吃好,我们分头行动了。
唉。难受。我认为这是我们小时候让爷爷奶奶看孩子的结果。从小,小的争宠争玩具,大的反抗,受委屈。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大人也很生气,小孩也很生气。
大的说,我得不到的东西我就毁掉,谁也得不到。
不能说大的这么想不对。我要怎么说服他?
我认为,这是我们思维的墙。过去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如果换种方式处理问题,要如何做?运用大脑的智慧。放下冲动。
昨天孩子们互相道歉了。这是大人想要的结果。而孩子,他们需要方法。如何不说教,不靠权威的压制,给孩子们教到正确的做法?
我用游戏“布偶角色扮演”试试。还原,整合,新办法。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两个一起玩蹦床,看谁先倒下。游戏,开心就好,大宝很认真,就想让小宝倒下。(我只是想让他玩一会儿,看来我这个引导本身就有问题。我和小宝是这么玩的,我们也很开心。可是显然大宝用行动把这当成了报复。难道他是在外面看我们玩的开心,就已经不爽了吗?)
于是他很卖力,不小心踩到了小宝脚。小宝于是故意踩了大宝的脚。这时候,我只是看到了他们蹦的开心,没有看到他们底下的玄机,于是邀请他们拍照。
小的拍了好几张,大的一直不给正脸。我于是呼叫大的,却眼睁睁看着小的打了大的一巴掌,在额头上,都能听到声音。
于是大的瞬间作出反应,转身抓了小的一把,在脸上。瞬间一道血印。我都蒙了。小的哭的很惨。大的非常愤怒,开始各种闹腾。
我很生气,但没有发火。安抚了小的,她继续玩。又安抚大的。精疲力尽。
我们似乎总容易在某个点被点燃。
我想大宝的点,就是觉得自己不重要,想要宠爱。用故作强势的虚张声势表达自己的弱小。
小宝的点,是想证明自己很重要。于是跟哥哥争抢,哭闹,动手。
妈妈的点是,想要母慈子孝,现实不是如此,心中十分沮丧。身心疲惫。情绪爆发。说服不了孩子们,动手,以示自己的强大。
其实,我们都是烦躁弱小的表现。因为你发现,学了那么多,依然没有教会孩子们合作。
进步:没有当场发火。安抚效果明显。一路开车顺利,至少他们在车上很和平。
看来我也火大……
明天跟孩子们玩玩。换种方式,看看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