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说“于师生正信”属于精进度

为什么说“于师生正信”属于精进度

作者: 琲緋1314 | 来源:发表于2019-03-28 10:05 被阅读0次

《大圆满前行》13课讲到应取之行为中的具足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和智慧度。

其中提到精进度时,上师给的定义是: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精进一词多见佛学中,意思为努力向善向上,放逸刚好与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进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世人常理解为在某一方面努力进取,既然如此精进大都跟个人行为和状态有关,在这一课,却是强调发心。

要理解上师为何这样解释,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断除对上师、对正法的邪见,在这个基础上,安住在正念当中,就有了精进的基础。

第二,满怀虔诚信心、喜悦之情而闻法。首先要对上师、对正法有虔诚的信心。同时用欢喜心来听闻佛法,欢喜心是精进的本体。《入行论》云:“精进喜于善。”真正的精进是喜于善,对善法满怀喜悦之情。这里并没有突出精进的意思,也没有说必须要不吃不喝才是精进。精进就是喜于善,对上师、对法有欢喜心。

第三,从依止四想的违品来说,有人把自己当做猎人,把上师当做獐子,把善法当做麝香,把精进修行当做捕猎的行为,这样的人也很精进,上师去哪里,跟着去哪里,上师喜欢什么,就给予什么,表现出上师喜欢的样子,一旦获得上师的法,就把上师抛诸脑后,这样的精进实则是邪精进。

对比世间法,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在起心动念出现问题,他的言行举止就可能对别人造成危害。在错误的路上越精进,坏的影响就越大。

法律上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罪,用什么的刑罚,也要看一个人的动机,如果没有杀人的动机,就属于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说“于师生正信”属于精进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vf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