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妈·共读琐思】课题分离&和善与坚定并行

【熊妈·共读琐思】课题分离&和善与坚定并行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21-03-23 07:11 被阅读0次

    【熊妈·共读】承包你今日份的欢乐——这个Slogan怎么样?[坏笑]

    即便是“课题分离”这种比较难——这个难不在于理解,而在于区分和操作——的话题,都可以聊得很欢乐,还有啥是不能被尝试的吗?[偷笑]

    我只能说,我很高兴,是和你们一起


    侯蕾语写,2021-03-23 06:44:33

    今天我们难得稍微早一点完成了今天的共读其实还可以更早的,因为聊的稍微有一点点小沉闷,不像以往大家讨论的那么热烈,威胁原因可能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很多小伙伴今天来的有点晚,比如像周蕾冯华,后者甚至没有发言也没出镜,还有一个就是课题分离,这个内容原本就是有些难度的,我自己也不能再拿到一个案例的时候立刻就清楚地区分好。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能做更多努力和尝试,所以现在很多事情啊,都没有个标准答案,就算是课题分离,这个跟借鉴相关,但是很多界限又有着天然交叉,像是两根电线缠在一起,不是那么容易区分开来的话题,即便是这些我们也有机会把它暂停,倒退慢速播放,一点一点的去剥离。

    就好像在亲子关系中科技分类通常是最难的一个部分,它难不难在理解,我们都知道孩子问题和我们自己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谁为这事感到苦恼,那么谁就最终有责任也有权利来处理这件事情,但大多数时候因为关心则乱嘛,我们就会纠缠在一起,而且一个大的课题里面本来就分很多细节的小分支。

    比如说让孩子学习这件事情,学习本身确实是孩子课题,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怎么让孩子学习可能就会涉及到干涉。

    我们今天现场讨论的结论是,如果作用于孩子的动机和需求的部分,那么就不算干涉,干涉的关键点在于强加。

    比如说一个孩子他从小看到的可能会引发自己的兴趣,我们也可以主动的创造一些环境,帮助他去引发兴趣,创造环境的这部分就不算干涉,例如带孩子去看故宫的讲座看展览,例如小熊提,这两天提到了宝石,那么我们可以再去一趟矿物质博物馆,这个地方离川沙不太远,而且里面的各种类似于宝石的矿物质的东西也很多小型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个地方不能购买,他们前两天学校里有一个请了老师来做讲座,就提到了有一个展览,27号28号会有很多宝石展出,而且现场是可以花十几块钱买到真正的宝石的小盛君,因此很感兴趣。

    这个时候他就会要求我妈妈你去帮我查一查,我想去看这个讲座那么呃看讲座也要看展览也好,它本身都是了解信息的一种途径,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学习,所以她跟我们传统意义上觉得坐在书桌前看书写字应试的这种学习会不太一样,但是从广义上来讲,确实他对孩子增长见识了解更多内容,甚至去打下一些对物理啊地质啊的兴趣基础是很重要的。

    这种他就是在主动学习,那生活中我们从小给他提供各种绘本各种书籍,也是布置环境让他陷入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算不算干涉呢,其实是干涉,但它不是强加的,并不是说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会打到你服从为止,当然也不仅仅是打击是干涉,有的时候冷暴力也可以成为干涉的一种,或者是那种唠叨。

    以前我曾经听过一句话,他说为什么很多家庭里面男性会比较服从女性的安排,就是因为妥协的成本最低,那这妥协的成本是指什么呢?不就是我不想听你的然后到吗?我不想引发家庭大战,我也不想跟你发生了太多的争执,让我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这个时候我只是选择了用某种方式去屈从而已,别人还是对我强加干涉了。

    如果我们不想被别人干涉最好的方式就是积极的处理自己的课题,例如孩子如果不想被父母逼迫学习,那么他自己去面对和处理,把该学生学好就是一个挺好的,这些途径我们父母作用于孩子身上,其实也是希望拿到这样的效果,只不过要记得这个效果并不是有我们来掌控的,我们只有作用于另外一个人才能产生效果的时候,那这就是别人的课题了。

    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作用于对方,是我们的个体,但是作用了以后效果如何,这就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了。所以我们说我若盛开清清风自来或者静心的开浇水施肥以后静待花开都是这样的做法。

    换句话讲,我们可以控制自己要做什么,但不能决定别人,必须要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回应,这就是我理解的课题分类的基础。

    课题分离,在生活中很多场景都会有应用,比如星期天我们一起去了迪士尼,下午4:30还有小朋友的生日宴,所以最晚3点一定要回家,但是当时2点的时候我就去卫生间发现生理期来了,整个人就变得很累很疲惫,就很想2:00就直接回去。

    当时小熊就问不是明明可以3点的吗,为什么我现在就要走这个时候是否决定回去会是我的课题,因为我对于经历的行程安排是有这种决定权的,那孩子当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也很正常,这是她的权利也是他要处理的课题,他的课题不在于要不要跟爸妈一起回去,我是不可以允许他不跟我们回去的,这不是他要处理的课题,那他要处理的课题是当我不想回去我必须回去的时候,我会产生情绪上的不舒适,这个时候我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也就是说回去这个结果是必然的,但是如何处理情绪的方式是可选的,这件事情中归孩子处理的课题,恐怕也就只有这个而已。

    那什么叫强加呢?强加,就是当你选择了某种处理情绪的方式之后,我不认可,我一定要你用我认为好的方式修正过来,这就叫强加,例如让孩子回去的路上发脾气或者情绪不好我们就用也发脾气或者是唠叨,甚至威胁这样的方式来让他赶紧把现在这个情绪压回去,不要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干涉。

    用和善与坚定并行的理论来解释,似乎更好理解一点,不管是一会儿的生日宴还是此刻,我身体的不舒服都是客观情形,这个时候并不是要尊重孩子还是尊重自己的选择,当然我的身体不舒服也可以当做尊重自己,而是要把尊重情形放在最前面的位置。

    尊重情形最常见的就是跟别人约定好,也就是我们人心担上的蓝色日程,因为蓝色的日程是跟别人提前规划好的,所以一定是放在约定的第1位,就无论如何不能轻易改变的这一类型。

    再从迪士尼回家这件事情里面,小朋友的生日宴就是典型的尊重情形,而我现在身体不舒服看起来是尊重自己,他其实也是在尊重情形,因为在这个情形下,我就是有一些特别的不能被强迫的状态。

    当然我也不觉得自己说出来就完全百分百正确,孩子必须要遵从,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出现一些自说自话,并且把它当做这种情形,其实是在强硬这样一个做法,而且我们成年人呢还会有这种倾向,就是你认为自己是在尊重自己了,但是你的选择其实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比如像晚上很晚了尊重自己的做法,其实是赶紧去睡觉,但是我还拿着手机不停的在刷剧,那这个究竟是在尊重自己还是在尊重情形呢?其实都不是。

    但我知道这个话题就是因为在区分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和客体分离上,它有一点相关之处。依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看手机这件事儿看起来选择睡觉还是看手机是我自己的课题,我可以做决定,但其实对于身体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现状来讲,他的这个决定会有好或不好的区分,你可以选择用通宵刷手机这种方式来处理这个课题,但势必就要承担明天我身体很不舒服的后果,所以课题未必见得,呃,应该说处理课题未必见得是好的效果,就你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每一个糟糕的后果也都有一定的处理方式带来的。

    这个地方我已经有点晕了,但其实还是能够从一些基础性的地方窥见端倪的,就是处理客体的方法,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判断,但是如果要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就必须要涉及到积极正向的方向,他们两者的角度判断是不一样的。

    回到亲子关系当中课题分离的做法,我们要留意到我们对环境的创造,对于孩子的引导,包括他提出一些需求以后,我们提供资源满足他其实都是在帮助别人,但是不能把这个帮主单独的看作为他好,因为在帮助他的背后,一定有我自己的需求在其中。

    比如看起来让孩子好好学习是父母为孩子做出的决定,那其实细想一下,他学习好了以后对我有什么好处吗?很多人会觉得学习好的是你自己,对我没有好处,其实并不是的孩子学习好,他可以将来更好的照顾自己,更好的安排生活,那从近些一年的角度不需要我们为他操心担忧太多,不需要拿出更多的钱来供他啃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的养老也需要他的付出,所以现在培养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看起来是为他好,但其实最终的落脚点我们还在自己身上。

    有人会说我说他不指望他给我养老啊,那即便你真的攒够了足够自己生活的老本,不需要孩子将来来照顾你,至少孩子学习成绩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正向的面子或者虚荣心的满足。

    当看见在这件事情背后我想要的东西时,可能就更容易去判断它属不属于我自己的课题了,也许有人坚定的认为,因为我在这个地方会得到好处,所以这就是我自己的课题,但是更多人会倾向于看见原来我对他提这么多要求,重点不在于他做不做得到,而在于我说的那句为你好究竟是真话还是假话。

    挂羊头卖狗肉者,并不是因为狗肉本身不好吃,很多人还专门去吃狗肉呢,人们对他的唾弃和并购主要在于欺骗在于你本来是狗肉就挂了一个羊头,在于没有给到别人相应的尊重和知情权。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轻易的说出为你好这几个字的时候,不妨再认认真真的想一想,在这背后我有没有相应的权益是期待获取的,如果想清楚了那么去做一件事情,哪怕是干涉别人也可以理直气壮,因为时刻我都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

    也就是说有些人越界是故意的,他想去把那个底线再往后推一推,还有些人越界呢是无意之中的,这两种人都是越界,哪个更不可接受呢?我自己觉得是无意中越界的人更不可接受一点。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有些人就觉得明知故犯比你不知道,所以做错了要有情可原,但是明知故犯的人,你跟他讲清楚,它是能够很快的退回到属于自己的那一边的,而那些自己在侵犯别人界限,但完全不自知的人,她们是讲不通道理的,就一直到最后他还坚定认为我就是在为你好,我就是应该这样做,我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了,最好的效果一定是我们不去强求别人,我们管好自己做好榜样,就好像最高级的父母是做榜样的,像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共读小熊,其实也非常好奇,他经常会说,妈妈我能不能先起来听一下,你们宫的然后再回来睡觉,你看这就是孩子的思维,他既不想放弃当下,自己已经拥有的愉快舒服的睡觉这个权利也希望对你们到底在干什么有自己的参与和判断,他是好奇的,如果他从小就看到自己的妈妈,对学习花了这么多时间,有这么大的力气,他会不会觉得梳理一定有什么好东西,是让我妈如此着迷的,那我是不是也要去了解一下?

    这就是对学习的热情或者说任何东西都是从好奇开始的,但我觉得一个东西可能很好,为什么别人这么喜欢呢?尤其是那些我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太愉快的事情,却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这种好奇是求知欲最好的激发机会。

    当孩子想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他对一些东西感到好奇并且主动愿意靠近他的时候,我们对他施加影响就有了基础,这就是为啥书香门第的孩子更容易去学习,就是因为从小这个家庭氛围让她耳濡目染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原本样。

    而那些从小生活在做生意的家族里,孩子可能看到更多的就是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对物质利益的满足,那么这些也会成为他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底色,让他觉得这些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说白了父母对于孩子能够施加的影响不在于他的行为层面,而在于你要引起他的需求,那内在的所谓内驱力的东西,才能够最持久的帮助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能够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的时候,找到一个渠道,自圆其说。

    这里也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就是每个家庭就是他的道德水准不一样,每个家庭自己的价值判断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人比如说生在书香门第,他就是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而那些生在小生意家庭的人,他们或许就觉得赚到更多的钱发家致富才是实际上最重要的事情。

    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交叉的可能性,书香门第的人认为应该要挣到更多的钱,小生意之家的人坚定的相信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不要像我一样一辈子只为挣钱而奔波。

    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观,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说白了这也是他的课题任务,而我们那些在旁边提供价值感模板导向的父母,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让他看见足够多的样本,愿意选择从中判断自己哪个是最好的。

    也未必见得,必须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够做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很多条路都可以实现人生意义的最大化,我们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就像不能替别人做决定一样,即使这个他跟我们的链接相对紧密。

    在吵吵提到的可可吃饭的时候会噼里啪啦的掉在桌子上,反例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姥姥对于可可的干涉,这种干涉是以唠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就会强制可可一定要收起自己掉下来的饭粒儿,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孩子情绪上的反感,但是从后面吵吵提供的那个,他只要点一点,咳咳就可以收起自己的饭粒儿,这个是天上来看姥姥的唠叨,至少不是唯一起效的方式。

    但是更让我警觉的是,姥姥对于吵吵的控制,也就是他习惯了去控制自己的女儿,当朝草不管可可的时候就不限制,各个吃饭的时候要小心啊之类的,姥姥就会对吵吵提出批评意见,就一直在旁边说,他让曹操觉得如果我不干涉就是不对的,那这个时候就是姥姥对吵吵的干涉了。

    一个习惯了,干涉别人的人,他通常不会只选特定对象的,有人说我只干涉我儿子,其他的人我不干涉,因为我关心他,并且把这个当做为你好的例证,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象。

    如果习惯了干涉,那么可能你周围的人都逃不过自己的手掌心,习惯干涉,老公的人一定也会去干涉孩子习惯干涉,家人的人一定也会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前两天看到六神磊磊在写中国不适合脱口秀这篇文章上提到的,在中国你做任何事情后面都有N多的爹,这些爹会对你的行为指手画脚,事实上他们对于你不会有特别直接的干预效果,比如像那些网络上批评范志毅,不应该嘲笑其他篮球队员的声音,他们对于主人公的行为会起到特别作用吗?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但至少在那么多大众舆论形成形成的舆论导向前提下,范志毅是不得不道歉的。

    所以你看原本跟范志毅完全没有关系,要怎么样表达是他自己的课题,但却有很多人想在背后对他进行干涉,甚至把我能够让你改变你自己原来的做法,当做一件可炫耀的武器。

    其实真的没必要,不是因为你说的不对所以不能说,而是你就没资格这么说,现在现在网络时代真的很多,原先并不对的行为被很多人做的时候就成了一种力量,所以人们也倾向用这种方式现在流行的什么社死啊之类的,也都是通过一个人两个人力量的汇集,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的例证。

    在家里我们要注意到课题分离的原则,知道哪些事情是我嘴上说说就可以了,不能够对他产生直接影响的,那么这种最好就闭嘴也不用说,因为老岛不仅让自己觉得难受,别人听着也很郁闷。

    其实我就觉得唠叨啊,可能满足的是唠叨人自己的需要,因为他觉得唠叨完以后我心里舒畅一点,可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场景,唠叨完以后这并不就是结束了,他要求你必须按照他的唠叨内容去行事,这就是要控制别人了,这就是一种强家呀。

    给建议本身不是问题,但是觉得如果你没有按照我的建议去做就不行,这就是强加,所以我自己要关注,到平时再给别人提出反馈意见的时候,自己的态度如何有的时候未必见的是你强制让别人必须按照你的想法来做,只是头脑中出现了,我都已经说了,你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这种念头就已经是在干涉别人的课题了。

    侯蕾语写,2021-03-23 07:09:45

    25分钟5500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妈·共读琐思】课题分离&和善与坚定并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yx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