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第12届FIRST青年影视展最佳纪录片、提名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剪辑的纪录片《四个春天》。
250个小时的素材,20个月的剪辑,最后凝结成一部105分钟的纪录片。故事从2013年春天一直横跨到2016年的春天,如果算上其中嵌入的、父亲1997年开始录制的影像内容,全片时间跨度已超过20年。

导演陆庆屹十几岁便离家北漂,最初只是通过拍照记录家庭时光,后来他发现拍照也许对于他所想记录的事物来说仍显单薄,加之工作需要,便买了一个带摄影功能的相机,开始摄录家庭影像。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从环境、地域和吃食,慢慢地记录日常的点滴。
早已习惯镜头的家庭,在熟悉的拍摄者面前自然地行动、交谈。主角是自己的父亲母亲,这部片子可称为“家庭私影像”的作品细致入微、有对人物神情变化的精巧捕捉,也有突然值得玩味的对白。
影片里的记录如溪流般行进,呈现着这个来自贵州的普通中国家庭的点滴,而正是这平凡的日常,对事物由衷的好奇心,以及面对悲痛与喜悦的真挚与豁达,彰显了父母这一对老人的伟大与纯粹。

四个春天,并不是毫无波澜。如同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这些春天里也有亲人离世的悲怆。导演并不避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归来和离去成为影片淡淡的底色,但剪辑和故事线索上并不刻意放大伤悲制造高潮,也不通过层层叠叠的喜悦将其埋起,和美之家少了一人,春去秋来又一春,生活还是要前进。而如何接受生活并高于生活,镜头里的父母作出了令人动容的诠释。
“我觉得这样更像人生,而不是直接定论” 导演陆庆屹在悲喜两端都有所保留。

从《无名之辈》,到《生活万岁》,到《狗十三》,再到《四个春天》,对小人物或家庭题材的关注越来越成为如今院线电影的口碑担当,成为宏大叙事的壮阔描述以外另起的一道风景。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家庭也许是我们最抓不住,也是最值得抓住的议题。它们当然可以包含沧桑和悲欢离合,在流利和破碎中展现时代与历史给予人之重创,当然亦可以如水般清澈透明甚至甜美,将美好的东西不带偏见地呈现给人看,将那些完全可以称之为幸福的东西真诚地表达,生活之下都是汹涌的生命力。

《四个春天》展现的就是这样柴米油盐的过程,环境与父母的生活一般都有着空镜里的诗意。对导演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创作者内心审视的结果,当人们定睛去看,意义也就产生,而是否记录下来也代表着是否会错过如此的诗意。
“我们凝视的时候,我们会聚焦在某处,这时候你聚焦的地方,诗意就会出现。”
将眼光聚焦于自己的父母,于是体会到两人的生活是一份可贵的、值得细细玩味的哲学。“我也觉得两个单纯得像小孩一样的人能相遇并携手一生,是很难得的。尤其他们在日常所需之外的各种爱好,比如种植;对世间万物的怜爱,对自然物候的顺应和接受,对所谓雅俗毫无偏见的接受,并从中寻找美和诗感的自觉,也是很罕见的。”
一条豆瓣电影上关于《四个春天》的短评也许能很好地诠释这种生活态度:“我们该如何怀念一个人? 要在坟边种好辣椒,提防会来吃草的牛。”

家庭的面貌也是时代的缩影,最初的时候陆庆屹曾希望通过呈现风物来表现一个从农业社会遗存下来的县城模样,但后来还是采取了更为聚焦、也更为容易把控的角度,将焦点放在熟悉的家庭身上。
但看过影片的你我,多多少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故事并不是孤立的。
截至目前,《四个春天》累计票房约950万,比起那些轻松破亿的黄金档电影,它的排期仍少得有些可怜。这也是导演送给父母的一份礼物。他说,“对于中国大多数的父母来说,他们生的那个年代,被时代淹没了,这个特别遗憾,我也希望能够献给他们一些东西”。

我们常常回避死亡,也想尽力远离老去。可这些都是生活中结结实实的存在。年轻时想要一帆风顺,最好能平安舒适地度过一生,可长大后逐渐发现,这只能是希冀,反而老一辈人教会了自己很多从时间和生活中得出的经验,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重视家人,爱护自己和家人,更别忘记挖掘生活的乐趣。
春节马上要到了,记得!再忙也要回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