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中,重新认识了“复利”这个概念之后,总是会在不同的读物中,见到这个词。

每次见到这个词,心中都会莫名的紧张。我给自己投资了什么,持续投资了什么?持续了多久?
可是在我的记忆库存里,搜索了许久却显示“你搜索的结果不存在”!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想找工作,写简历的时候绞尽脑汁,也没找到自己有什么经历或者荣誉能写进简历里面。心想:难道大学时间都喂狗了?
前两天,为了完成今日头条训练营作业,想从自己过去两年写的文章中找几篇应应急。结果85篇文章,只找到了1篇现在看来还算满意的作品。
回首过去这几年,除了年龄,似乎什么都没给自己留下!!
“时间晶体”
在《认知尺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词--“时间晶体”。作者的解释是:“时间晶体”可以承载创作者的知识,穿越时间,到非常久远的年代。

我的理解是你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或者“成就事件”。它能穿越时间,到达很久的以后,当有人看到时,能够想到你、认识你。就像唐诗宋词能够穿过千年历史来到我们眼前。
我们虽不一定能创造像唐诗宋词那样的“时间晶体”。但是我们可以用一天或者几天用心搜集材料,仔细推敲、反复修改创作一篇文章。也许不能十万+或者传送百世,但只要过一段时间还觉得能拿的出手也是可以的。
至少当你告诉朋友你在写今日头条的时候,朋友要看你写的文章,你能找出几篇觉得还满意的作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打造自己的“时间晶体”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感叹岁月已逝,自己却仍一事无成。很多时候是在焦虑彷徨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如果你没有宏大的计划,不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打造自己的“时间晶体”。
我是一名培训班的老师,很多时候没有自己的计划,或者总是年初仿佛今年能改变世界,年底才发现连自己的发型都不曾改变。现在我不再花费太多心思去规划未来,我会在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认真备点课,制作一些数学专题。等到我有一天用到的时候,不用到处找。每一个专题总结,都是我的一个“时间晶体”。
我还喜欢写写东西。一般晚上九点以后,没什么事,试着拆解一些文章,把其中的好素材整理到有道笔记里面。每一个整理过的故事素材或者名言名句都是我的一个“时间晶体”。
粥左罗在他文章中提到过,他写东西会提前准备素材。他会把刘强东、雷军等名人的素材提前准备好。如果哪一天有关于他们这些人的热点需要用到这些素材,那么马上就可以使用。不用再临时搜集。这些平时搜集准备的名人素材就是他的“时间晶体”
这些事情不需要你做太长的计划,只需选定一个主题,就可以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李笑来老师的两本书《做时间的朋友》和《财富自由之路》都是一篇篇日常文章综合而来的。

当然有些“时间晶体”是要刻意去打造的。比如,你如果想在大学毕业就收到一家知名企业的offer ,那么你最好在实习的时候就能有自己的成功case。
那么怎么创作自己的“时间晶体”呢?
首先,从你的特长开始。
我们都知道画家、诗人、作家应该怎样去创作自己的“时间晶体”。但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是该怎么办?
其实,特长是相对的,是比较优势。比如你比你身边的人更擅长写作,那么写作就是你的特长。当然比较优势越大,越有价值。你比一万个人更会写作,就比你比10个人更会写作更有价值。
如果你特长是写作,就用心去写出你的十万+;如果你的特长是制作奶茶也可以制作出最畅销的奶茶配方;如果你的特长是阅读,那么你可以去制作最畅销的阅读课。
其次。从你的职业上挖掘。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一年卖了79万--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kuaishou号分析报告》,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数学老师,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在kuaishou直播讲课,一年卖了79万的视频课程。
我之前和朋友合伙开过一家奶茶店(“主谋”是他)。他通过在职调研、选址以及谈判加盟品牌,包括最后找我合作。用了半年的时间开了一家店。第一年就盈利十几万。虽然不算多,但是现在每年都能盈利那么多。如果以后他不做了,想求职,这个经历至少应该算他简历中浓彩重抹的一笔。
最后,从你的爱好中打造。
我在杭州工作的时候,有个室友,他大学的时候是校乒乓球队的,超级喜欢打乒乓球,下班总是拉着我去打乒乓球。他有很多喜欢乒乓球的“道友”做乒乓球陪练,兼职每小时60多元。他们是总结自己的经验,然后打造一套自己的课程,在陪练的过程中把自己总结的经验教给小朋友。
在打造自己的“时间晶体”的时候,最好能够遵循MVP原则,也就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原则。“时间晶体”必须是完整可行的。我们可以先制作一个最简单但是可以使用的产品,然后不断迭代升级。
最后希望我们的岁月不再虚度。时间过后,你我留下的不是一片狼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