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热点众多,不过说到文化梗,还是要论北大林校长的“鸿浩志”。
5月份,在北大120周年校庆上,校长林建华在致辞中把“鸿鹄之志”念成了白字“鸿浩之志”。一石激起千层浪,北大校长念白字,成了网上大热新闻。
对于咱瓜众来说,这都不算个事儿。不就念个白字嘛,谁都难免!不信看看下面这些网友吐槽:
所以,别说生僻字,就是常见字,掰开来看,也难免一愣。谁让咱中文全世界最难认呢!
就说这鸿鹄的鹄吧,如果单独把这个字拿出来,我不知道你怎么样,反正我是要想一想才能认出来。不过,就像下面这位“李白的白白20”网友所说。
鹄,单独不认识,放在“鸿鹄之志”里面还不认识吗?堂堂北大校长,初中课本里的字都不认识?
■
老林“鸿浩志”一出,谁与争锋?能与其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2016年的“镇越铁路”了!
2016年,云南一位阮姓领导,在沪昆高铁开通仪式上,将“滇越铁路”读成了“镇越铁路”。滇省领导,目不识“滇”,在当年也是网议大热,领一时风骚。
然而,这“镇越铁路”非同一般白字,其中另有深意,也未可知。想那中越边境,当年便有“镇南关”,其意不言自明,就是要镇一镇“南边的”!后来,关口改名叫了友谊关,可也没换来友谊啊!那越南小霸反倒分外猖狂,到现在还和我国龃龉不断。
可见,这等南方贼子,确实应该镇一镇。领导高屋建瓴,故意读作“镇越”,那怕是皮里阳秋,非我等可知了。
■
如果说,“鸿浩志”和“镇越铁路”是公众演讲中的两朵奇葩,那下面要说的这个乌龙翻译,可以称得上是学术界的阆苑仙葩!
2008年,中央编译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时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的王奇教授,由于不认识威妥玛拼音,将原始资料中的“Chiang Kai-shek”(蒋介石的威妥玛式拼音)误译成了:“常凯申”。
(此事蜚声国际,“常凯申”已经被收入维基百科词条)
王国维有云:“词至李后主始境界大开”,而今,翻译到王教授方逾化境!要知道,老王不单不认识蒋介石,在同一本书中,寇松勋爵被译成“乔治”,费正清被译作“费尔班德”,史景迁成了“斯宾塞”。
不认识威妥玛拼音不是罪过,但是难道翻译好之后,不会自己看一眼吗?你翻译出来的这些近现代史名人,作为清华历史系副主任,你自己认识吗?
很可能,这大哥就找了个学生,随便将原文兑成中文,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出版了,连看都懒得看一眼。想必他早已习以为常,这种书就是出来骗经费的,根本不会有人真的去看。
不过这老王这么一翻,倒是给网民提供了一个极佳代用词。大家都知道,近现代史的网上讨论颇有禁忌,稍有不慎,删帖封号都是常事。
有了王教授的翻译,现在网友们在提到蒋介石的时候,往往以“常凯申”或者“常委员长”来替代,既有幽默感,也没那么敏感。王教授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以这样另类的方式,为中国网民做出了贡献!
这正是:
滇铁镇越用意深,鸿鹄鸿浩假亦真,
满座衣冠皆白丁,何如当年常凯申?
2018年,我们和林教授相忘于错别字!
2019,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白字表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