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告诉每个人学习的方法和基本功,好比学武练蹲马步,今天的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把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方法,成就全部说完了。
大学,是成就大道的意思。南怀瑾先生曾经写书法,写的很好,有人夸他书法好,他扔下一副对联:此心归向真如海,不向长江做细流。在他看来,练习书法,算小成就,小道。什么是大学,大道,为生民立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平天下算是大道。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后面的明德是名词,明明德就是致良知,存善去恶的意思,这是大学之道的方法。明明德是第一步,是明理。在亲民,懂的了道理还不够,还得做事,还得回到与人相处中,人影响人,这是第二步方法。在止于至善,达到至善的结果,这个至善就是共产主义的意思,是大同社会的意思,最终的至高成就。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做学问的根本在把人引导到至善,所谓至善,就是回归到本心。王阳明至良知也是这个意思,怎么做到的呢,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个顺序不能乱的,知止就是判断取舍,知道哪些是自己要的,哪些不是,也就是找人生观和生命的意义。生命没有统一的意义,找到了就懂得知止了。
另外,从身体调整修行上,知止是止住妄想的念头,这样才能定下来,这个定是禅定,就是脑袋没有妄想杂念的状态,这样才能静下来,才能真的虑,做出遵循本心的选择和判断,然后得到价值或者意义或者满足或者喜悦。这样的状态读书,思考效率很高,很多艺术家创作都是这种状态才激发出来的。所以,修身,静心是第一步,至善是根本目标。但是这些都要通过静心才慢慢有体悟,头脑是理解不了的。很多东西只有亲身感受到了才能体悟,中华文化尤其如此,唯有与生活相结合去行,知行合一才能理解。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从“格物”到“平天下”,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这里的“知”不是过脑子的知识,而是走心的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于“格物”,如何“格物”呢,大学里没有说,王阳明格了半天竹子也没有悟出什么“知”,所以他改变了向内求,提出从致良知开始,养好一颗心。今天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的生命质量,既得益于向外求假于物,更要向内求养好心。
内外无别,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知的同时就是行,行的同时也是知,没有先后顺序。
大学里有说“格物”。“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一句很深的话。
有道理,大学把这句话放在“道”的高度,经典的理解要坚持整体主义,儒家思想是不是把这个道的内涵一以贯之,我对传统文化研究有限,后续继续学习,谢谢启发。
古代先贤都尊道,而且都在求道。从《道德经》、《论语》、《大学》、《黄帝内经》中都能找到。这个道是所有的核心。
“格物”是从 “所知”中明白“能知”,是明德的过程。而事与物皆为提炼“所知”之养料,从现象中看清本质,在人事中看清因果,在红尘中修行的同时,也修得本身“能知”的独耀,此之谓:知行合一。
万物之“理”和本心的“能知”是一体两面,当人发现自己本心的“能知”后,内心的光明善意瞬间显现,此之谓“良知”显现。至此,“能知”的状态成为了内心的“良知”显现,“致知”成为了“致良知”,用这光明的良知,借以“行”去感召更多的人。此之谓“明明德于天下”。
亲民,意为亲近群众,为群众服务,亲民的本质在于利他觉人,在于弗居。
无论是“明明德”的自我内明,还是“亲民”的利他觉人,都要止于至善,都要达到最合适的状态后,功成弗居。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是知道遇到所有问题,反求诸己,修身是唯一能做,也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茶馆那么推崇中华文化。因为她无关乎知识,而关乎内在的品质,关乎生命的信任与大情大爱。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诚于中,形于外。在外人面前和自己独处时都能保持言行一致,做父母的尤其如此。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中国文化经典没有对立,好的也有不好的一面,恶的也有善的一面。中庸之道,扣其两端执其中,需要智慧,包容,不执着。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 《大学》——爱创读经地(西安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做事的顺序,应该一步一步来;如果从心量、格局、情感方面应该反过来,先心怀天下,让自己装得下大情大爱,当你站在更高的视角(二楼),拥有更大的心量和格局时,很多问题(一楼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或者问题仍然存在,但对于你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
父母的心量开阔了,放下了对孩子的担心和焦虑,相信自己的孩子,很多问题都不会出现了,最近的感触特别深,周围太多焦虑的母亲,我看得清楚她们的焦虑,也明白焦虑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这个世界很多时候真的是唯心所现,你越担心焦虑,事情越会朝着你所焦虑的方向发展。
所以,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必须自己跳脱出来,放下对孩子(或者老师,其他人……)的担心,你自己没有那份焦虑和担心了,孩子跟母亲链接很深,他自然就没有问题了。
发现真的所有的焦虑,都来自内心心量不够大。多读经典,养浩然之气,人会更自信,也会更坦然,不焦虑。
反求诸己——大到治国、管理公司,小到齐家、修身,遇到问题、矛盾或者烦恼,首先反求诸己,让自己冷静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对待孩子教育问题,尤其如此,很多时候大人只要做好自己,做好榜样,孩子其实是不用怎么教的,想让孩子自信,大人首先自信并相信孩子;想让孩子爱读书,大人自己先爱读书;想让孩子格局开阔有思想有见地,大人先自己做到了……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经典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无所谓对错,每个人理解的都是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部分。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她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她能让你自信和快乐。
当今儿童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儿童当无知,所以总是给他们讲一些他们能听懂的东西。
而在民国时期,胡适、林语堂、钱钟书等这些大家,他们小的时候学的都是他们听不懂的东西,所以那个时代出了那么多的大师。
孩子听不懂根本没有关系,越是懂种子学说的人越知道,播种子比插一根树桩要重要。因为有了种子,它自己会长。
要让一个生命伟大,要让一个生命走得久远,回到儿童教育上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他的童年给他播下一颗良善的,具有伟大深远意义的生命种子。
带孩子读经典,就是播种子。种下一枚种子,总有一天,她会发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