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的悲哀。
公元365年,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清贫苦寒之家。8岁那年,父亲陶逸去世,陶渊明跟着母亲种田为生,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子。
幸运的是陶渊明的父亲和外公留下了不少藏书。他外公就是那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晋名士孟嘉(典故“孟嘉落帽”的主人公),曾祖父是东晋大司马陶侃。
受先人的鼓舞,少年陶渊明的心里藏着两个梦,一个梦是像曾祖父陶侃那样济世苍生,另一个梦则像外公孟嘉那样洒脱不羁,率性本真。

第一个是入世的梦,第二个是出世的梦。
29岁那年,胸怀济世之志的陶渊明第一次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入世梦。
然而事与愿违,陶渊明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一个喜欢炼丹画符、整天求神拜鬼的五斗米道教徒。
王凝之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骨子里却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窝囊废。几年后孙恩叛乱,王凝之本应命令部下率兵防守,可他却说天兵天将会来保护江州城的,结果没有派一兵一卒进行防御。
结果孙恩很快就攻破城门,将王凝之父子乱刀砍死。
好在陶渊明早就看透了王凝之的秉性,他上任仅两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从而躲过了一劫。
六年之后,公元399年,江州刺史桓玄起兵进行“清君侧”,在家种田的陶渊明觉得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投奔桓玄,做了一名幕僚。
可刚做不久,陶渊明就觉察到桓玄名义上打着清君侧,其实是想当皇帝,恰好这时母亲去世,于是陶渊明果断辞职,回家守孝。

公元404年,彭城内史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投奔刘裕,成了刘裕麾下的一名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也是盯着皇位去的,失望之极,陶渊明辞职改投建威将军刘敬宣麾下。
哪知刘敬宣为了“明哲保身”,竟然辞去了江州刺史职务,陶渊明只得黯然返回老家。
四次出仕皆无功而返,此时的陶渊明已人届中年。
人届中年不由己,生计压力骤增。每个中年人都在负重前行,不敢有半点放纵,因为一家人的生计全压在自己的肩膀上。
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陶渊明在叔叔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
谁知上任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因为忍受不了督邮刘云的索贿,愤然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

经历了五仕五隐的徘徊,陶渊明从此彻底抛弃了原先的济世苍生之梦,归隐田园。他视自己为一只倦鸟,一尾鱼,一棵树,一棵远远独立天地之间、吐纳万象风云的奇树。
生命的藩篱无处不在,陶渊明用退守田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温柔地回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竹篱边,菊花丛里。一个晚秋的阴天,不远处的南山氤氲在层层云雾之中,恍如一幅泼墨水墨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人间—田园—桃花源,这是陶渊明灵魂成长的轨迹,是他对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思考的探索过程。

此心安处及吾乡,桃花源其实并不遥远。或许它就在你的书桌边,或许它就在你的小屋里,或许在江边,或许在跑道上……
得意时想到陶渊明,因为可以看到世事无常,再显赫发达的人生也有它的无奈;失意时想到陶渊明,因为可以从中找到生存的慰藉。
愿你我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陶渊明,都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