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这几年,我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情绪化。在事情发生冲突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说出很多过激的话,令人不舒服甚至生厌。(幸好从未发生过过激的行为,不然我应该会被人打得很惨吧。)
虽然没有任何坏心眼,但总是好心不被人理解,从而给人觉得我是多管闲事、思考事情没有高度和格局、喜欢与人发生冲突及顶撞他人印象。他人对我的评价是情商低、格局低。情绪化后的表达,最后经常事情不但没解决,自己卷入无端的是非中,他人也不想很我合作,生气伤人伤己,少了很多福气,自毁前程呀。
这原本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与人为善,好好与人相处。
因情绪化与人发生冲突,这是一个表象的问题。内在原因是因为考虑事情与他人的角度不一样,我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以往经验,或者自我的职位角度去表达。没有得到他人肯定,或者直接被忽视及贬低时,内心受到了不平等对待。随着双方言语的激烈,而我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图一时之快地表达,再加上性格比较执拗而形成的一种强势,造成据理力争、盛气凌人的负面印象。
这种内心的不平等对待,要不是因为他人的某种现实的地位比我高,我表达的观点权威性因此也不高,直接被人忽视或不予听取。亦或者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没有换位思考,我轻视别人的观点,且着力想要说服别人,即使我可能处于弱势。二者之间,总有一方心态有问题,不平衡。而我无法改变别人怎么看我,唯有改变自己。
深究自身原因,是自己的傲慢之心在作祟。为人处世中,还太年轻,吃亏少,很多事情容易做成获得成就感,无形中生成骄傲心态。认清自己的定位,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定位,摆正自己的态度,情绪化的问题就很好解决。
看完《富兰克林自传》,他在十三条戒律中,最后加入了“谦卑”,就是来根治自己让人觉得据理力争、盛气凌人的问题,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以此作为改变自己的戒律。
克制一切跟别人针锋相对的言谈和自己的武断说法,甚至不评论自己在言语中使用表示不确定看法的词语,诸如肯定、无疑之类。代之以我想、我的理解是,或我认为一件事情如何如何,或表发这件事情我眼下觉得如何如何。当别人主张了某种意见,他认为错了的时候,不要图一时痛快,立马挑明别人的意见的荒谬之初,而是在回答的时候,一开始就说,“在某种情况下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但目前来看,我觉得情况似乎或好像有所不同,等等”。改变与人交流时的态度,彼此之间的谈话就更惬意了,所发表意见表现出的谦虚态度让人更加乐意接受,反驳大大减少了。
附:
富兰克林十三条自律法则
一、节制:食不过饱,饭不过量
二、缄默:避免空谈,言必对己或对人有益
三、有序:你的一切应井然有序,一时一事都要有周全计划
四、决心:当做必做,做就要做好
五、节俭:对人或对己有益才可花钱,决不浪费
六、勤奋:珍惜光阴,做有益之事,避无谓之举
七、真诚:不欺骗,有良知,为人厚道,说话实在。
八、正义: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逃避自己的义务
九、中庸:避免走极端,容忍别人给的伤害,认为是你应该承受之事
十、整洁:保持身体,衣服和住所的整洁
十一、冷静:不因小事,寻常之事,不可避免之事而慌乱
十二、节欲:少行房事,除非考虑到身体健康或者延续子嗣,不要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者损害自己的或他人的安宁与名誉
十三、谦虚: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自己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每天要反思的条例。
END! 2019年12月23日,阴天,于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