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50天
原文阅读:
11.24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讲解: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啊。所谓大臣是能够以道义来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他就辞职不干了。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有才能的办事之臣吧。”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服从上级吗?”孔子说:“如果上司做杀父杀君的事,他们也不会服从的。”
启发思考:
季子然是鲁国贵族季氏的同族人。当时,子路、冉求正担任季氏的家臣。季氏来问他们是否为大臣,夫子打压了一下季子然的得意兴头,说他们只是“具臣”,是备位充数的臣属,明确地义正言辞地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孔子表面上在谈论臣属事奉君主之道,实际上是通过故意贬低子路和冉求来讥讽季氏的不臣行为。因为“大臣”是以正君为职,志在必行,以失职为耻,身在必退。夫子的话外之音,尤其在“谋害父亲和君主,是不会顺从的”这句话中表示得更明显。
《礼记》中说:“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重要的底线是大臣不跟着君王干坏事。往轻了说,君王不听我的,我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就不能在这白吃饭。不过,也不会跟君王死磕,因为死磕只会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再照顾家人,可能会无人事奉父母。
张居正对“大臣”解读得也比较清晰。他认为,所谓大臣,是君德成败之所关,国家安危之所系,其责任重大。如果只是阿意曲从,贪权慕禄,则无法成就君德,表率百僚。大臣必须忠诚恳至,凡事都以道理辅佐其君。如果君王言行有不合理的,便为之正言匡救,尽力扶持,以补其阙,一定要把君王引到正道上。如果君王言不听,计不从,那就是失职,是尸位素餐,应该引过自归,奉身而退,不能违背原则、自取其辱。
孔子认为季氏无道,子路和冉有作为季氏家臣,既不能以规劝直言,尽责难陈善之忠诚,又不能安分知止,以全难进则退之节义,这算什么大臣呢?所以孔子说他们是“备位充数的臣属”,只是有能力办事的“具臣”。不过,既然是他孔子的学生,子路、冉有也还是有原则的,他们对君主的遵从、妥协还是有限度的。所以,孔子不客气地对季氏说:别想要他们听你的话,为了政治去做“弒父与君”的事。
儒家的原则是君有道则进,君无道则退。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态度,对我们今天还是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的,在某些人际关系中这个原则可以借鉴的。我们都为人之“臣”,要么你有上级,他是君,你是臣;要么你有客户,甲方是君,乙方是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首先自己得有道,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自己还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如果对方不接受我们的理念,自己的价值发挥不出来,就赶紧离开。如果只是为了金钱等因素假装同意,那是在欺骗对方,也是荒废自己的职业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