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永元元年(注: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率汉军和南匈奴、东胡乌桓等部落军大破北匈奴,宰杀一万三千余人,获牲口约一百万头,于是令班固作文记功,并勒石(注:刻印的一种方式)在燕然山(注:今杭爱山,位于西安以北约1500公里、国界以北约600公里的蒙古国境内)。《后汉书》原文说“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并留下了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铭》。
成语“燕然勒功”便由此而来,后世更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窦宪的“燕然勒石”视为汉人最高军功。陈子昂说“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李白说“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王维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范仲淹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老先生想到燕然山居然哭了。
成语故事——燕然勒功问题来了!除了《后汉书》里的那二、三百字,谁能证明燕然山上那坨石头的存在,兴许范晔只是借班固的名说了自己的话,至于后世那些牛人或许也只是跟风而已。所以,自清代稳固控制外蒙后直到现在,无数专家学者在蒙古杭爱山区和阿尔泰山区找那坨石头。其中,有左宗棠部号称在去伊犁的路上找到了“石头”,还搭梯子弄了拓片,但却无法告诉世人发现的具体位置,也没有拿出专家的鉴定报告,造假的嫌疑很大;还有两位牧民1990年在杭爱山南麓发现一处汉字石刻,但是太模糊,所以专家也无法解读。
时光斗转星移,大漠北边的孙猴儿们都开始自称为大匈奴的后裔了,那压它的五指山,哦不,燕然山的石头在哪儿?
成语故事——燕然勒功2017年,在壮美的蒙古高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在朱日和,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讲了;另外一件发生在德勒格尔杭爱山。起因是蒙古国学者2014年在德勒格尔杭爱山山壁上发现有汉文刻字,又舍不得把全部拓片拿出来给中国研究,几年间通过内蒙的专家协助,只识别出十余个字。到了2017年的7、8月间,蒙古方面终于把完整拓片交给内蒙的专家,专家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大跳,拓片上的隶书汉字几乎是《封燕然山铭》全文,再经过两国联合考古,终于在8月间确定该处摩崖正是燕然勒功石。它不在杭爱山,更不在阿尔泰山,而是在燕然战役第一场胜仗的地点——燕然山东面200公里处的德勒格尔杭爱山。德勒格尔杭爱山犹如一座雄伟的烽火台矗立在戈壁滩上,它的正南面山壁上刻着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全文,不觉已一千九百年。
《封燕然山铭》全文如下: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成语故事——燕然勒功
燕然山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在欧亚大陆的西端产生一场风暴,人类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帝国轰然崩溃。燕然勒功后,汉军联合南匈奴等军再击北匈奴、三击北匈奴,“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大约三百多年后,黑海北岸的原住民西歌德人受不了一群东方游牧部落的冲击,西迁至多瑙河上游,多瑙河上游的原住民汪达尔人受不了这群东方蛮人的冲击,向罗马帝国西迁,高贵文明的罗马帝国受不了东方蛮夷的冲击,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