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首篇就讲到了“词以境界为最上”,整篇对五代、北宋的词的解读时,也围绕着“境界”二字来阐述。流传到现在,有一段作为古今成大事者追求的三种境界,一直为诸学者追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种境界分别引自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词从原词的角度来看,晏殊写的是秋日的怅望,柳永写的是相思之苦,辛弃疾写的是寻而不得,乍见之后的惊喜,这些都与人生境界没多大联系,但如何与古今成大事者的境界追求呢?
叶嘉莹先生解释的很好:这一切与联想有关。在《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里,叶嘉莹先生就这三重境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确实引人入胜。

所以,好的作品固然是好,也需要进行好的解读。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将作品的精华之处放大,但作为读者也要注意,每一种解读都有个人的主观性,正如在序的末尾,叶嘉莹先生说的:我之所说未必与王国维先生原意完全相同,读此文者之所得,也不必与我完全相同。然而这种差异,实在无关紧要,我们只是由联想引发联想,在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中,觅取和享受彼此间的一种相互的触发而已。
这种客观求实的态度,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这本书分为四部分:人间词话(解读版),人间词话 未刊稿,叶嘉莹品读王国维词,还有附录,记录了王国维年表和所涉及的人物小传。内容确实丰富,且读者可完全可以自己先解读原文,再参考解读版获得感知。在每一篇后还用蓝色纸刊印处原文中涉及的词及注释,质感满满,阅读愉悦感极强。

在这一时期众多词人之中,王国维先生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赞誉颇高——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能有此气象耶!
叶嘉莹先生解释我认为颇为中肯,深以为然:之前的词人描摹状物仍局限于闺阁园亭之景、相思怨别之情。独李煜之词,能以沉雄奔放之笔,写故国哀感之情,为词之发展中的一大突破,其成就与地位皆有值得重视者。
李煜以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将“淫靡”变为“宏大抒情”,也难怪,王国维先生这样评价他的风格: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巳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句秀是词句藻饰之美;骨秀是情意本质之美;惟独神秀,是指精神之生动飞扬足以超越现实而涵盖一切的一种美。

所以,王国维先生评价词本身,更是从词人身世来评。知人论世,看似是词的境界,更是人的境界。叶嘉莹先生的解读也比较近似的还原先生的本意。值得一读的好书,做教师要细品,做学生也需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