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场上的茶馆成了是最繁华的地方,差不多要算必不可少的交际场所。茶馆星云密布,但生意兴隆的只有几家。因为乡间都是彼此熟识的人,茶馆生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老板的为人处事。
如果生性直爽而且又不善曲意逢迎的人,最好不要开茶馆。在乡场上,茶老板对每个人都点头哈腰,极难得见一个黑脸嘟嘴的茶老板生意做得还好的。茶馆是三教九流集聚之地,老板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具备一眼看透茶客的本事,就是再大的场子,也有开垮的可能。
单说茶馆里收茶钱,都有十分的讲究,这也可以看得出茶馆老板的“茶外功夫”。
不是坐在上席的茶客的茶钱不能收,也不是坐在下席的茶客的茶钱就必须收,更不是那口中高声叫嚷:“收我的,收我的,你不收我的下回我就不来你这里了”的茶客是诚心给钱。不信,你这回收了他的钱,下个赶场天,你请他都请不来。倒是那不声不响或者把手直直地伸到茶老板面前来的人,给钱才是心诚的。
乡下的茶馆一般都是大排档。在一间甚至几间连成一体的大屋子,密密地摆着四四方方的桌子和长板凳,喝茶的人三五成群,以熟识程度或者议事目的相互自组围桌而坐。刚坐下,就开始各自掏口袋里的钱出来作茶资。
虽然茶钱都不贵,只有几角或者一元一位,但喝茶的人基本上都是三五位以上,而且乡人的钱也不过是卖点鸡蛋或者自家地里种的花生疏菜,几块钱也要流一捧汗水才换得来,实是不易,所以珍惜。
但爱占便宜而且极好面子是人的共性。坐在都是熟识的人们拥挤着的茶馆里,喝茶的人有人替自己给了茶钱,那就等于是被人当众给自己发了一张奖状一样的荣誉。“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回你替我付了茶钱,下回我也要请你。
“礼尚往来”之中,请和被请的关系逐渐模糊,就有人慢慢地不“按理出牌”,开始“偷奸耍滑”起来。
故意慢吞吞地往自己兜里掏钱,半天摸不出来的;看有人比自己的动作还“慢”,自己已经把钱掏出来了,便假装举起手来,手杆却不伸出去的;有的人手上的动作比电影里放的慢动作的镜头还慢十倍,但嘴巴里的声音却盖过了所有的人:“来来来,收我这里收我这里”;有人专门摸出一张百元大钞,“啪”地一声砸在茶桌上,赤红着眼睛盯着茶老板:“来,收我这里!拿去给我找来!”这阵势除了唬人,就是暗地里不想给茶钱,但一点也不掉面子。
在乡场的茶馆里,极是难得看见有一个茶客拿出一张百元大钞,换了一大把零钱的。
茶老板遇见这种情况,知道这是“吃欺头”的“老鬼”,看一眼就像没看见,随口说:“找不开找不开,那么逑大一张!”结果茶老板拴的围腰口袋里,就有一大包零钱。
那“没眼水”的茶老板,如果真的去接了这张百元大钞,找回一把零钱还回去,涵养不好的茶客当场就会开口骂:“你尽给老子找些烂钱,拿去,这么烂浪凯用得脱?”骂完无论如何都要在一堆钱里找出一两张烂的或者旧的钱扔过去,故意给忙得不亦乐乎的茶老板找些麻烦。所以在乡场上开茶馆的茶老板一般不会去收这些“歪人”的大钞。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喝茶的人一般都要换一些零钱,才心安理得地去坐茶馆。这些人在给茶钱的时候,就把手杆直接伸到茶老板的眼皮底下。乡下夸赞一个人耿直豪爽,都会说:“这个人落教得很,喝茶吃酒手杆打得撑(直)。”
茶老板也不能专门去收“手杆打得撑”的茶钱,收得多了,茶客就会换地方,而且还会到处“宣传”:“某某茶馆老板不落教,收钱不认人。”
为了能恰如其分地收到茶钱,又不得罪茶客,还要让每个茶客心里都舒坦,茶老板笑嘻嘻地扫了一圈伸过来的密密麻麻的拿着大小不一面额的钞票,眼睛顺着手臂去找主人,刚好看完或者还没有全部看完,就寻到了自己该收钱的主,眼疾手快地扯过来,嘴里说:“收哪个的嘛?大家都在给……”好像是极随意,其实心里是经过认真分析和迅速计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