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为逐鹿,中囯历史上干戈云扰何其多也。
有“一將功成万骨枯”的怜惜,也有“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的痛惜,更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怅惜。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而刘邦看到秦始皇盛大出巡的那种凛凛威风与煌煌排场时,则“嗟呼,大丈夫当如是也!”
唉,鹿主不好当啊!
“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在鸿鹄之志或狼子野心的偾张牵引下,群雄并起,皆来问鼎。可九五至尊位子虽金光灿灿,但也杀气森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中,却是背叛与阴谋齐飞,惊悚共血腥一色。
他姓或者异族改朝换代的残酷,自不待言。皇室自家骨肉反目成仇,直至相残的骇人听闻之事,竟也纷至沓来。譬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宋太宗赵光义的“烛影斧声之疑”、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等……
故,视功名利禄为草芥的寥如晨星,恋栈不去的大有人在,尤其在高位。于是乎,一国之主或臣子在国破家亡的特殊时刻,愤起抗争死社稷的有,奴颜媚骨卑躬屈膝的亦有。
可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奇人异士,特立而独行!那就是,吴越国王钱镠之孙钱弘俶。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南征北战,以武力消灭了南方八个国家,建立北宋。
吴越国王钱弘俶,在北宋虎视耽耽,却未发一兵一卒之时,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舍别归总,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士卒,悉数献给宋朝。
此事发生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史称“纳土归宋”。
钱弘俶谈不上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无神鬼莫测之能,但又非一般的亡国之君可比。他既没有北齐“无愁天子”高纬宠幸冯淑妃“玉体横陈”的荒淫失政,也没有词宗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多情懦弱。
在称帝这方面,钱氏有条件有能力,可三世却五王,一直尊奉中原的“五代”为正朔,不曾僭越。
魏王曹操虽对东吴孙权劝其称帝时哂道:“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其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有着“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的无奈罢了!
而当时偏安东南一隅称王不称帝的钱弘俶,其实有一战之力之能之资—“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但弥足珍贵的是,他无一战之心。
钱弘俶进行了艰难但又睿智的选择,投子认输。
原因吗?钱弘俶一者是遵循王祖钱镠“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二者是不忍看到吴越军民为了自己的王位舍生忘死地同室操戈。
纳土归宋,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当时,长江以南,唯独吴越国治下百姓免于兵燹,无燐青骨白之苦,“钱塘自古繁华”得以延续,其庇斯民甚厚。
因此,吴越钱氏受到北宋王朝极高的礼遇,泽被后世。它造就了钱氏家族日后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生生不息。
社会公认吴越钱氏家族是“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由北宋编写的《百家姓》第一句是“赵钱孙李”,而钱姓仅屈居帝姓赵之后,荣莫大焉!
呜呼,“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可亚圣孟子却苦口婆心谆谆告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惜,从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始,那些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主多了去。正可谓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不爱江山爱百姓的君王,有几人?求诸世界,见亦希矣。
从李煜被封“违命侯”、赵佶被封“昏德公”等也可知,政治人物主动退出历史舞台难于上青天!
唏嘘,宁可将个人荣辱与生死置之度外,也要保全百姓,这是超越私心人性的大义凛然。钱弘俶的一次伟大放弃,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实不愧为千古一王,当名垂青史!
2021年10月1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