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禁忌

作者: 朱永平 | 来源:发表于2017-07-03 13:16 被阅读0次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很容易被人判定为是庸俗的处事哲学,可换一个角度,入乡随俗、进庙烧香,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人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的尊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沙上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很多禁忌习俗,约束、规范着沙上百姓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企盼。其中不少禁忌就体现在说话、交流的语言上。

    容易理解,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语言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同人们的福祸相关联。在农历新年、男女新婚这类开端之日,对语言的禁忌尤为讲究,“死”、“输”、“光”、“晦”、“病”、“灾”等词是十分忌讳的,人们生怕它会给全年带来灾祸,给新人带来霉运。有小孩子不慎说出这些字眼,做父母的得赶紧把不懂事的孩子拉到一边狠狠训斥一番,不认错不讨乖的孩子甚至逃不脱一顿屁股的。对“死”这个中国人也许最为忌讳的字,就是平日里也得尽可能避讳,多以“下世”、“走了”、“老了”等词语来代替。而“好口彩”的吉利话则广受欢迎,乡下跑发财的(上门乞讨者、民间演艺人)不用手接人家的施舍,而是用铜锣、布袋、篮子去受,同时嘴里高声叫道“恭喜发财,涨涨涨涨”,以求增加施舍。在“涨涨涨涨”声中,主家往往一而再地去挖自己的口袋。

    在沙上语言禁忌中,不少是谐音式禁忌。语音与意义本是任意约定的,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汉语中存在的大量谐音词给人们不自觉的联想提供了大量契机。于是,煤被称为“利市”,因它与“霉”谐音。男女订婚或结婚之日遇上雨天,忌讳打伞,因“伞”与“散”谐音,“散”的同音词自然也不能说了。沙上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还有不同的语言禁忌。肉铺买肉,忌说猪舌头,因“舌”与“蚀”谐音,要称“猪赚头”,一“蚀”一“赚”,恰好颠了个个。忌说猪头,因这是骂人话,要改称“元宝”;忌说猪爪,要改称“招财”。对商人来说,晚上关店门忌说关门,因关门有经营不善、倒闭之意,要称“打烊”。裁缝做蚊帐,则干脆免开尊口,一句话也不能说,沙上人认为裁缝开口后蚊帐会挡不住蚊虫,这是把裁缝的“开口”等于于蚊帐的“开口”了。禁忌最多的怕是船民了,由于旧时航船,遇到天雨风暴,有生命之虞,故历来规矩较重,忌讳不少。和船民同桌吃饭,切忌将鱼翻身或夹断,或者把筷子搁在碗上,这对船民来说意味着搁浅或翻船。帆与“翻”同音,不能说,要叫做“蓬”。与“沉”谐音的字不能说,“盛饭”要称作“装饭”。连“鮠鱼”也得改称“来鱼”,因为“鮠”与“回”谐音。

    沙上语言禁忌中有不少属于数字禁忌,最典型的莫过于“13”了,“13”、“13点”是骂人的话,说人脑子糊涂拎不清呢。据说是因为乌龟背上的甲壳分成了十三块,其实另有出典,一是来源于赌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两张牌。这两张牌都是“短对”,碰在一起不配对,暗指人的言行“不对”,还派生出一句俗语,如“他这个人有点幺五么六”,故意把“十三点”这个不入耳的话隐去;二说是旧时的时钟,每逢一小时便报时一次,而时钟敲出十三响,当然是“敲乱钟”,有问题了。农村老人忌说63岁,真到了63岁,常常超前自称64岁,原来迷信说法“七九六十三,不死鬼来搀”。有些行为习俗,其根源也来自语言禁忌。比如普通农民忌在农历六月和腊月说亲,因六月被称为“热婚”,腊月被称为“没日脚”。

    对沙上孩童来说,父母的姓名是非常忌讳别人说的,当然自己也不说,这是自然的“为尊重讳”,和古人的“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而言也”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别的孩子当着众人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那是很容易要动拳头的。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对孩子们的有些诋毁自家的语言,成人们有时显得肚量很大。这点最明显体现在元宵节照毛虫、煨田角时孩子们唱的山歌上,“正月半,照毛虫,人家青菜铜钿大,我家青菜盘蓝大”“正月半,照毛虫,人家棉花铃果白果大,我家棉花铃果拳头大”,你家孩子这么唱,我家孩子也这么唱,大人们当然一笑置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言禁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wa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