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秦朝都城咸阳宫上下弥漫着喜庆之气,秦王嬴政甚是兴奋,身穿上朝的礼服,以最隆重的九宾礼节迎接宾客的到来。而这场迎宾礼最终竟然演变成一场悲剧和闹剧,秦王迎接的是谁呢?为什么会变成悲剧?
战国后期,诸侯割据纷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秦国经过苦心经营,经济与军事力量都远胜于其他六国,秦王嬴政一心想统一中国,不断向各国进攻。在攻破赵国后继续进军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为了免遭吞并之险,派荆轲前往秦国“投降”,并带去了两件对秦王意义非凡的礼物以表诚意,一件是嬴政最恨的一个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一件是燕国最富庶地区督亢一带的地图。
这两位使者便是荆轲和燕国勇士秦武阳,他们来到秦国以后,通过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给嬴政报告了一个消息,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味着这次出使即为投降。
于是秦王隆重接见燕国使者,当天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九宾礼引导这一正一副使者走进了秦庭。可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见秦廷戒备森严,武士成林,脸面如土色,十分害怕,秦武阳本是燕国的勇士,十二岁就杀过人,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也发现了,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嬴政谢罪说,秦武阳是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从来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宽恕他,让他上殿完成使命。秦王z只对荆轲说:“起来,取来秦武阳所拿的地图!”这就意味着秦武阳不得上殿。
于是荆轲从秦武阳手里取过地图捧送给秦王,由于古代地图是卷轴式,荆轲慢慢展开地图,当地图完全打开以后,突然露出了一把匕首,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图穷而匕首见”。这把匕首是赵国徐夫人的,是当时世上最锋利的剧毒匕首,因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一旦划破人的肉皮,碰到血液“见血封喉”立马就死。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秦王嬴政因惊骇拼命地拽撕,左边的袖子被拽下来了,为自己赢得了逃脱的机会,他拔腿就跑。
嬴政身上本配有一把剑,但是太长,七尺,按现在的折算是1.62长,秦王一边跑一边急着抽剑,但剑插得很紧,胳膊的距离也不足以展开剑,怎么也抽不出来,且不敢放慢速度,后面荆轲一直在追着,所以秦王越是急就越拔不出来,越是拔不出来就越是急。
荆轲追逐秦王,两个人在大殿上绕着柱子环形跑。面对荆轲的剧毒匕首,秦国君臣都惊呆了,不敢靠近,因秦朝宫殿规矩很严,所有大臣上殿不能带兵器,宫廷侍卫握着武器,却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危急时刻,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大臣们没有武器来击杀荆轲。
在紧要关头,秦王的随从御医夏无且将药囊解下砸向荆轲,仓猝间秦王嬴政又多跑了几步。要想让秦王拔出剑,就必须把剑往后移别跨在腰间,于是大臣们齐声喊“王负剑”。终于秦王拔出剑来,七尺剑对七寸匕首,荆轲瞬间处于劣势,秦王用剑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下,但他并没有放弃刺杀秦王,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向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荆轲手中没有了任何兵器,秦王上前连坎荆轲八剑,荆轲受了重伤。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倚柱而笑,箕倨以骂(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张开两腿坐在地上,这一个非常不恭敬的礼节),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当荆轲横尸殿上,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是他人生遇到的第一次行刺,半晌才说话:“无且爱我。”所以最后赏了御医夏无且二百重金。
这就是历史上惊心动魄的荆轲刺秦的故事,荆轲死了,但他的壮举已经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后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荆轲成为了刺客的代表人物,而当时活着的秦王嬴政却只躲过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劫难,随后的灾难也接踵而至,在秦王身上,不断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刺杀。
比如荆轲密友高渐离是一个音乐家,善于弹筑,秦王召他进宫,后发现他的身份,将其双眼熏瞎,渐渐得到了秦王的信任。最后高渐离已凭声音可以感觉秦始皇在哪个位置,于是高渐离就在筑里面装上重铅,他在最短的距离之间拿这个筑攻击秦王,想完成刺秦的伟业,只是一个盲人怎么可能成功呢。
秦始皇一生中多次被行刺,唯独荆轲刺秦是《史记》中记载的最详细的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其实荆轲刺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他代表了在某种程度上六国反秦武装,六国人的不甘心被秦灭亡的普遍心理,因此,荆轲刺秦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人们对荆轲的看法众说纷纭,从中国古代大量写荆轲的诗歌和散文来看,有人说荆轲是一位侠义英雄,这类评价主要是停留在道德义气层面上。也有人说荆轲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派。
赞扬荆轲侠义之气的有鼎鼎大名的陶渊明《咏荆轲》,“其人虽已末,千古有余情”,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另一个不太出名的诗人写道,“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 另一种认为荆轲是“愚蠢之人”,如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首先批评荆轲,再有《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说荆轲被太子丹豢养,不顾家族被灭族的危险去刺杀秦王太愚蠢了。这是古人的两种看法,在今天,观点更是自由,有人认为荆轲只是一个雇佣军,是受雇于太子丹的刺客,也有人认为秦始皇在客观上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秦始皇是时代的英雄,荆轲刺秦王,成为逆历史潮流的反动派。
两千多年过去了,荆轲的悲壮结局给后世留下来永恒的艺术题材和谈论话题,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荆轲刺秦呢?或许我们可以以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为突破口再次剖析这个故事。
这部电影借了荆轲刺秦的框架,秦始皇叫秦王,刺客叫无名,还有很多刺客,代表刺杀秦王的不只一个。秦王加以戒备,无名通过杀死三个刺客,取得了靠近秦王十步的权利,而无名刚好有一个独门武功,叫十步一杀,只要在十步之内,一定能杀死。在无名取得了信任后,他最后竟然放弃了刺杀秦王,他觉得秦王也是一个英雄,因为秦王统一了天下,给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和平,无名为了天下的太平放弃了刺杀秦王,背负了一个刺客的恶名,最后万箭穿心走向死亡。
当年《英雄》饱受争议,却不容忽视其对中国武侠影视在艺术和商业结合发展的影响,张艺谋的这种艺术表现为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大英雄观。英雄并不是一个人,只要是为和平而牺牲的人或者是为和平而统一天下的人,都是英雄。秦王统一天下是英雄,为了燕国和平刺杀秦王的人是英雄,为了天下的太平而放弃刺杀秦王的人还是英雄。
所以我们终不能片面地说谁是英雄,应站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客观评价,立场和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甚相同。若按照大英雄观的观念来看,秦始皇叫时世英雄,荆轲叫侠义英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