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读书让生活美好
还历史以生命,还生命以过程

还历史以生命,还生命以过程

作者: 娄雨 | 来源:发表于2020-12-05 12:14 被阅读0次

    《文化苦旅》余秋雨

    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个人经历不多赘述。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于八十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时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全书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本文尝试从《文化苦旅》的语言特点以及叙事艺术两方面,来分析“文化散文”的意义。

    一、诗化语言风格

    《文化苦旅》前半部分以游记式的散文为主。在描写景物时语言美则美矣,但有一定的涩味。

    这种涩味一方面来自于散文中密集的知识点,想让人走马观花也是不能的,只能一点一点顺着句子往下读,没有静气是万万读不完的。另一方面,《文化苦旅》的语言与日常白话作品也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语言典雅,穿插着古语生词,显得格外凝重而庄严。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辨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词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柳侯祠篇)

    “人真是奇怪,蜗居斗室时,满脑都是纵横千里的遐想,而当我在写各地名山大川游历记的时候,倒反而常常有一些静定的小点在眼前隐约,也许是一位偶然路遇的老人,也许是一只老是停在我身边赶也赶不走的小鸟,也许是一个让我打了一次瞌睡的草垛。有时也未必是旅途中遇到的,而是走到哪儿都会浮现出来的记忆亮点,一闪一闪的,使飘飘忽忽的人生线络落下了几个针脚。”(腊梅)

    二、小说式叙事

    余秋雨在描写景物时,习惯于将景物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从而使古迹更具有传奇性。另外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章中穿插故事,使文章更具有人情味和故事性,免得密集知识点使得文章枯燥无味。

    《信客》篇中,通过新老两代信客的故事,传递出古时信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作了死神冤鬼,大声讹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信客篇)

    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余秋雨在散文中注入了文化,一方面拓宽了八十年代的散文题材,另一方面也使得众人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现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另外,余秋雨是一个学者,对待文化发展有他自己的理解,这也使得作品的主观性比较强。整部作品都充斥着一种感伤情绪。

    《文化苦旅》单篇摘出无疑都是精品散文,但“诗化语言+小说叙事+文化反思”成为一种模式,整部作品就像是流水线生产,读多了难免怏怏。

    《活着》苦难是人一生的主题

    娄雨

    【旅与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历史以生命,还生命以过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cg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