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最近读到《明史十讲》,陈梧桐认为黄仁宇对史料采取极不严肃的处理办法,只征引符合自己观点的史料,凡是于自己观点相悖的史料一概摒弃不用,而且对所征引的史料又多有误读、歪曲之处,甚至做了“掐头去尾”的技术处理,以契合自己的观点。而且普通大众一般不会去认真核对史料,而被作者一直鼓吹的“大历史观”所迷惑,加深了对明史的错误认识和负面评价。
突然发现,似乎所谓的“史学家”们对黄仁宇的评价都不太高,胡文辉对《万历十五年》的评价是:局部或有所见,大体仍属不经。
记得曾在《目送》中看到这么一段——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胡适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1984》的世界更是极端,英社告诉我们,历史不但可以被扭曲,还可以被重塑。我们接触到的历史,也都是当代史罢了。
历史是无法真正还原的,所以“历史永远没有真相”。两千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就算现在抽掉任何一个王朝的历史,焚毁所有史料,对现在中国的未来,会有影响么?各位史学家们,穷极一生,所追求的真相,终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我不想讨论对错,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就没有意义。
历史学家们的“格局”,似乎也就这么大了,而我们的史观,也困在了所谓的“还历史以真实”之中,还为此乐此不疲。黄仁宇的格局,却比这大得太多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知识分子,黄老爷子的心中,是天下。他所思考的,不是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而是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会一败涂地?中国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强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难道是在说笑?求学十余载,所学的历史之中,只有现象,没有原因,只是为了调动我们的情绪,却从不引导我们问为什么;最终大家眼中的历史都是一样的,你若与众不同,便是错了。向来如此,便对么?历史本身,并无对错,有的只是每个人对他的理解罢了,我喜欢大历史观,便是如此。
0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届时就读于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的黄仁宇决定辍学,弃笔从戎,加入国军。十年戎马,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国破家亡,国共内战的一败涂地。在亲身经历了中华民族近代的积弱积贫,在亲眼目睹了中华民国从强盛到衰亡,身在其中,终有那么一股哀伤与叹息吧。或许他最想写的是中华民国的历史,想揭开中华民国那深入骨髓的暗疾,想写出自己对中华民国走向衰亡的批判与反思。
很多人批评黄仁宇只是在极力唱衰明朝,提出明朝社会“倒退论”、“衰落论”,而《万历十五年》也是靠着剪裁历史,拼凑材料来支撑他那“大历史观”,这种断章取义的论调,只是在对中国民族的劣根性品头论足,变相给国民党的腐化与失败开脱。在他们眼里黄仁宇是个不折不扣的精美分子,他丑化明朝的经济政治,否认明朝在历史上的地位,他的一切,好像都一文不值。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将《万历十五年》捧上神坛,觉得研究历史,与研究学术就是该这样。他们喜欢讨论腐败专制,喜欢将政府喷的狗血淋头,他们觉得西方的都是好的,他们奉信自己一知半解的“民主”与“自由”,他们无脑神话西方文化。在他们严重,永远只能看到祖国和民族不堪的一面,他们认为从明朝的衰亡,直至现在,中国仍然没有走出那段黑暗的大历史的隧道,而西方的一切,才是指引他们走向自由民主的灯塔。
这些带着黑白二元论的观点来研读《万历十五年》的人,或许根本没有认真看这本书。黄仁宇先生,不论是在批判国家制度的腐败,或者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时,都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之上,这一切都是想着怎么样才能让国家繁荣强大,让国民自强自立。相比于那些搞着黑白二元论的中二群体,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其实不管是精神上的赵家人,还是满口“你国”和“西方民主”的公知,我一直认为,生活现代社会里的人,对未来多少事有些警惕的,但是很多人,对自己社会现状的认知,确实有欠考量。无论是编织着美丽梦想的祖国,还是闪烁着灯塔光芒的西方世界,我只想说一句,这终是他人的盛世,色彩如何,与你我无关。作为一个凡人,我只望独善其身,过好这一生罢了,但我也从内心敬佩那些兼济天下的英雄们。
03
在初民看到奇迹的地方,末人只看到虚无。
《明史》曾说过: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起初,我也以为确是如此,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拐点,就是从1587年万历皇帝的怠政开始的。直到大学时期某次考试的前几天,正在突击复习的我,面对着一堆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专业名词,努力了一两天后,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决定放弃,反而在玩起游戏的时候感到了如释重负,我想万历皇帝当时的心情,也是如此吧。当时明朝的文官制度,早已千疮百孔,病入膏肓;既然无力改变,那不如顺其自然吧。如果非要说明亡于万历,不如说灭亡的种子,早早地在洪武的时候,便种下了。
洪武皇帝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智慧与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总要思考一下,元朝到底毁在了哪里?他想到了元朝宰相权势过重,这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致使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所以朱元璋杀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废宰相,立内阁,自以为可以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殊不知以一己之力对抗历史洪流,无疑是蚍蜉撼树。皇帝也是人,而人的精力,终是有限的,面对“国家”这个庞然大物时,也总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没有了宰相,最终权力不仅流向内阁,也流向了宦官。像张居正名为首辅,实为宰相,魏忠贤名为秉笔太监,实为九千岁。皇权失去了相权的制衡,但迎来的却是更加黑暗恐怖的对手。朱元璋眼中的万年盛世,在朱翊钧眼中,却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打破现有的规则,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世界的人,少之又少。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的身边出现了大量的努力至上主义者,他们坚信人的成功是依靠努力获得的,如果面临失败,最大的原因在于自身不努力。他们不愿承认,大部分人都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的,其努力在宏观层面上能改变的极其有限,甚至连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激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都做不到。现在多数所谓的成功人士,多半是投胎好加上运气好赶上了风口罢了。承认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就真的这么难么?什么都是努力的结果,你们真的不累么?
奋斗逼们认为牺牲一切拼命工作就能对得起自己,就能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是省吃俭用废寝忘食搬砖一辈子成不了资本家,而对市场精准的认知与预测,只要少量时间便能站在时代之巅。看到凌晨四点的城市只能感动自己,反思一下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才是明智之举。成功需要的远远不止努力,知识、运气,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缺一不可。盲目崇拜努力,恰恰是最不努力的行为,如同重病之人至死都无法接受自己有病,奋斗逼们一旦丧失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希望,也就丧失了生存的意义。真正的努力是脚踏实地的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努力永远不是目标,而是方法,“更好”、“更努力”永远没有尽头,没有上限的目标,只能带来恐惧和焦虑。忘我的努力奋斗,与全神贯注的堕落享受,意义同样重大。
最后,引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