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344468/da6a9ce194b42a54.jpg)
谁痛苦谁改变,谁不舒服谁改变。- L小姐
人,一定要改变吗?
不是。
正因为这样,标题才有了一个设定,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改变?或者说,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出改变?
第一种情况,不需要改变的群体。
如果你过得开心、安适、自洽,为什么要改变呢?这正是所有人都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你已经在这个状态中,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活出了生命的真谛。也请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不要因为外界的纷扰、变化,而改变。这样的你,很美,不需要改变。
这种情况,不需要多说了。
今天,主要说说第二种情况,需要改变的群体。谁痛苦谁改变,谁不舒服谁改变。
本篇是“幸福人生”系列文章——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之,五篇。因为主标题有点过长,后面统一只用副标题。
01
让人们痛苦的原因
让人们痛苦的原因,都有什么呢?
也许,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我们终其一生就是在学习如何在苦中作乐。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消极,但如果仔细想想,人生不就是一场修行吗?
修行是什么?
L小姐的理解,修行就是把“苦的”变成“甜的”。
这里的“苦”包含很多东西:欲望、诱惑、竞争、虚荣、嫉妒、虚无、麻木等;所以很容易地,我们就会知道“甜”包含什么,“甜”就是“去苦”的过程。
以上这些痛苦,具有共通性,在任何时代都存在。我们翻阅几千年前的典籍,发现古人也都面临这样的困扰。
那么,回到当下,除了这些共性之外,现代人还有哪些痛苦呢?
可能不是那么大块的、可以直接发生碰撞的痛苦,更多的是些软绵绵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像是南方夏天的湿气一样,粘在你身上,摆脱不去。
前者,这种痛苦是非常明确的,比如,我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努力去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有点收入,只要今天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就无比满足和幸福,这是人们的动力来源。
在大部分情况下,体力劳动一定比脑力劳动更让人快乐,体力劳动会让身体动起来而产生多巴胺,就像现代人需要用运动来弥补体力劳动的缺失一样。
采集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人们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来获取食物,来维持生命所需,这也是快乐的动力和来源,因为总是有没有被满足的空间。
当人类不再为了生存而去争取时,其实本质上,已经没有了快乐的源泉。人,除了维持生命所需要的那些东西,其他的,都是多余的。
后者,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我认为“无力感”比较能代表现代人的一种苦楚。想打一拳出去,但碰到的是棉花;想神清气爽,但被湿气笼罩着。
该话题,可参考文章:
02
现代人的无力感
现代人的无力感,来自哪里呢?1)外部环境的影响;2)个人性格的影响。
1,外部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好吗?当然好。宏观上,我们与外部接轨,学到了新的技术,学到了商业理念,拉动了经济发展;微观上,有了更多赚钱的机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改革开放只带来好处吗?不是的。同时,埋下了很多问题,还很严重。文化上,西学东渐就是最好的佐证;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弊端一览无余,因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势必是要走向终结的,那么它的产物能持久吗?显然不能。
60后、70后赶上了时代的红利,他们认为生活就该这样,世界就该这样运转,也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80后、90后基本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长大的,他们也在追求他们祖父母辈、父母辈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
问题就出在,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60后、70后,只要稍微有点胆识、手上稍微有点本钱,就可以下海捞一笔,不需要知识、也不需要专业技能。
如今,市场经济已经泛滥,全是巨额资本运作,大型企业垄断了各个领域,80后、90后基本没有太多创新、创业的机会,因为市场太残酷。
80后、90后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自我价值、成功的定义,还是基于世俗的标准,就是资本积累的多寡,如果没达到,就是失败的。
无力感,就是这么来的——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自我定位。错位,是非常难以摆脱和扭转的困局。
2,个人性格的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前面既然用了天气来做比喻,那就继续沿用这个说法。
(人的性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本篇重点不在于论述这个主旨,以下,随机列举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情况,也只看外在表现出来的一种面向,不挖掘表现出来的是否是假象。仅作参考,请勿过度解读。)
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飒爽,不拘小节,像一场暴雨、像一场大雪;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忧郁,内敛含蓄,像毛毛雨、像清晨的雾气。
没有什么好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就喜欢阳光少年,有人就喜欢忧郁王子。
区别就在于,性格不同的人对于自己人生的规划就会不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从事自己更擅长的事情。
阳光少年可能自信、勇敢,走路带风,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也许更适合与人协作,创办企业、做管理,带领团队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等等。
忧郁王子可能细腻、深邃、自带艺术气息,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也许更适合独立作业,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手艺人,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作品,等等。
如今,我们看到的真实情况就是,所有人好像都只有一个目标,什么赚钱做什么,根本不闻不顾自己的性格和激情在哪里。房地产和金融是最受欢迎的两大行业,尤其金融业的白热化现象,国内的金融圈已经被海归、有背景的人填满,一般人想进都进不去。
无力感,就是这么来的——错误的自我认知,错误的自我定位。错位,是非常难以摆脱和扭转的困局。
03
什么情况下想改变呢?
我个人认为的改变有两种:1)自我内驱力;2)因痛苦而改变。
第一种,内驱力是自主性的,与外界无关,是内在爆发出来的。做到第一种的是少数人群,这些人天生想要:1)过上更好的生活;2)成为更好的人;3)影响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甚至陌生人,做到1和2。
第二种,外在所迫,不得不改变。想要改变,一定是有原因的。
改变是违反人性的,改变本身就很痛苦。正常人不会在自发情况下改变,除非遇到挫折、打击、重创,就是所谓的痛苦时,才会做出改变。
所以,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改变?
眼前遇到的痛苦比原来的都痛苦,不改变无法再继续时,就会改变。
不管是第一种,内驱力促使的改变,还是第二种,外在所迫的改变,都会经历以下过程。
1,观念上,需要变!
Why? 为什么要变?太痛苦了,如果不改变,就会失去TA;如果不改变,工作中无法和他人共事;如果不改变,家里鸡飞狗跳,生活就无法再继续。
2,心态上,愿意变!
What?要改变什么?原有的观念、认知、习惯,哪些需要重新检视并改变。
3,行为上,如何变?!
How?要如何改变?需要做些什么,来调整或者彻底改变那些不再适合于当下的东西。
是的,我很痛苦,我愿意改变。请问怎么改变呢?
前面,我们提到了现代人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是怎么来的?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自我认知、错误的自我定位。
如果想摆脱这种“无力感”,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扭转错位,让齿轮正确咬合,生命之轮才能再次转动起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发掘自己要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重新摆正自己的定位,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除此,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有一种情况,无法改变的群体。不属于前面论述的两种改变情况,感觉有必要提及。
有些人很痛苦,观念上也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但他们自身的力量无法支撑自己从心态上、以及行为上做出改变,就会发生一些极端的事件,比如,伤害他人,伤害自己(自杀)。
关于伤害他人。看到陶勇医生遇袭的报道,我的内心很复杂。那位患者需要治疗的是他的心,不是眼睛。眼睛好了似乎可以帮助他重新找回光明,生活应该好起来。事实上并没有,反而激发出了他的恶。也许他压根儿并不想治好自己,不治好,自己还有理由抱怨、抨击社会;治好了,没有退路了,只能逼迫自己变好。逼自己变好更痛苦!
“也许,坐牢可能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他不需要自己再去想办法生活。破眼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陶勇医生说道。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没有任何轻视和轻蔑,我看到更多的是,真挚的关怀。
关于伤害自己(自杀)。虽然我个人非常不支持放弃生命,但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做,对于一些人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因为生和死并没有好坏,好坏都是我们人为的理解和判断。我们只讨论生,不讨论死,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懂死,才只讨论生。此时,接纳,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
-THE END-
L小姐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