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安塞腰鼓》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2.学习排比在文中的作用。
考虑学校课改,也尝试让学生自己讲课,既锻炼学生,又有利于观察学情。
由于时间仓促,学生没有好好预习,学习班长上的很被动,课进行了一半,换成老师讲。但在第一个班分小组赛读也没有读出气势。第一次听课后,两位语文组的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小组赛读读不出气势,改成老师示范引领吧!
于是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改成师生共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示范引领学生读。也是从场面、声音、后生、舞姿几个方面让学生爱上朗读,学一点朗读技巧。一节课就在朗读训练中结束了。也是仅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
第二次又换个班上,改成多媒体,整理课件内容,加入生字词积累和安塞腰鼓简介及观看视频。原目标不变。
学生中有两位男生朗读的声音比较洪亮,很有阳刚之气。思路不变,比前两个班级多完成一个目标。但没有总结和拓展,仍留遗憾。第二次听课后语文组老师提出改目标二,体会不同句式,多种修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语言忌啰嗦,切记简!对于活动设计又提出一些意见和注意的细节问题。
晚上又用五六班上了一遍。六班提前五分钟完成任务。并且在小组创意朗读中尖兵团发挥了统领作用,读美段时,小组长领着不约而同地练习起来,课堂朗读气氛烘托得很热烈。赏美句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脱离语文资料,自读自悟,分享交流,而且我发现有三位后进生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感悟。课堂生成效果较好。
但五班的上课情况就有些不尽人意了,学生迟到两分钟才上课。而且两个学习活动也是流于形式,学生配合不够,上的很憋屈。
晚上自改:修改课件,整理思路:先读美篇——读美段——赏美句——悟情感——小结——拓展。设计三个活动,按照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进行设计,以读贯始终。
活动一读美篇: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作者反复咏叹的一句话。找出来让学生小组轮读(这一点是评课老师建议,我觉得挺好。)构成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让学生体会。作者围绕好一个安塞腰鼓,分别从宏达的场面、激越的声音、刚劲的捶打、绮丽的舞姿来表现这一特色和气势。下面我们来进行小组赛读。
活动二 读美段时间5分钟小组里选定好进行创意朗读。老师给出事例并示范朗读。以烘托气氛。老师下组内进行巡回指导。小组展示,读得不够好的再指导训练。
同学们渐渐入境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气势后进入品味语言。
活动三读美句进行赏析语言,老师再次给出例子。学生小组分享交流。时间5分钟。各小组代表回答交流。最后老师小结本课的语言气势之美。排比修辞学生找的比较到位,但关于句式特点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于是长短句和整齐句对比让学生朗读体会二者的表达效果。(这一点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
悟情感 联系写作时间再次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主旨——歌颂生命的阳刚之美,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这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方式,代表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最后在改写的文段中以学生齐读结束本课的学习。
这节课打磨了两次,今天是第三次上,七班的学生也比较给力,读得很有气势。但纠结于新课改,上的是公开课。既要改变传统的讲,还有突显小组学习,课堂上的少讲多练困住了朗读指导的思维,使想表现的内容没能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大多是语文组老师的建议和安排)既兼容并蓄,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上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不过每一节课都是遗憾的结束,总有些失误和不完美。接受听课老师的建议课后改目标2:多角度赏析美句,品味语言气势之美。活动与活动穿插过渡语,让课上得更圆润。

教研之后的总结
目标准确
示例引领
整体训练
课堂圆润
活动要求
课堂生成
如此看来,好课还需多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