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经十三篇》买回来有段时间了,一直没看,今天有空在家一次读完了。
棋理通兵法,故参考《孙子兵法》而写的,弈者: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并求利,故胜负狐疑,须以计数以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下棋有如此之分,而生活中亦能看到不同的区别,着眼于全局的人,与之在乎眼前一隅之人确有不一样。
本书十三篇各有所论:
篇一论棋盘,棋盘为方,其子为圆,局方而静,棋圆而动。局之路由一而据其极以运四方,四方各九十路,成三百六十行,棋子黑白各半以法阴阳,形成万变之棋局,亦如天地之局。所以很多古人比喻把人地如棋局、人生如棋局等等,是出于同样的哲学基础演变而来的。
篇二论得算,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这篇引用是孙子兵法中“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强调的是“庙算”也就是运筹帷幄。
篇三权輿论布局,弈棋布置,务守纲格……就是一些基础的习惯,比如定式而后拆二斜飞、拆三、四、五……等等。就论棋力刚开始的分布。
篇四论合战,讲了很多在博弈过程中的一些思想,比如高者在腹,中者占角,下者在边……善胜敌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这完全是按用兵之法而论。
篇五论虚实,夫弈者,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如《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一般,避实击虚,善攻、善守。这几面比较有收获的一点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就是中庸之道就像只执一端一样,无过也不及,但不懂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缺乏变通,是不可取的。这是中庸之道不可取的地方,是读了这么多书觉得批判得比较对的地方,也可能书读得少了。
篇六论自知,讲了五种判断的方法,如何通过知而判断胜负,不多叙述……
篇七论审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有说通则达的)”穷指穷尽而非贫穷。审其局势无非强弱,局势以赢,专精求生,局势以弱,锐意侵绰。即弱方要专心求进取突破,而改变局面。
篇八论度情,人生而静,其情难见,感物而动,然后可辩……讲了六种不同的人,通过人判断棋局面,或者通过棋投射人。挺有意思一篇的。都是通过对比的不同反应不同的人,比如: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心散。
篇九论斜正,其以变诈为务,劫杀为名,岂非诡道耶?即棋符合道德吗?符合君子之道吗?
篇十论洞微,围棋虽只是黑白二子,但其所包含的变化和道理则非常之多,细微的观察其以论其道。道之细微,其小无内。记着谁说了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着,从一些小事可见道。
十一论名数,比篇论述围棋的三十二种行期术语,即不同的走法和作用,同样一颗期,在高手眼里能用出千变万化,在我眼里不就一颗棋吗[微笑]
篇十二论品格,棋分九品或九个境界,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不同的等级代表着不同的棋力,也代表着不同的境界。九品划分法是依照“九品管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而定的,不过现在国际以日本九段定位。
十三篇论杂,轮到一些具体下法的利弊、看法、思想。不会下棋,看不懂。
大概对棋经有一个了解,对棋理也颇为喜欢,就是不会下棋。传统来讲棋的高低代表着这个人的境界,不过现在的围棋不一定了,因为只专注与取胜,而不是专注与其背后的“兵法”,所以下棋之人也是各有所求,各有所得。
不过把现实世界比喻成棋盘,把自己比喻成棋子,棋局就有意思多了……这样能思考的也就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