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7.12.14《跃迁》第一章下

17.12.14《跃迁》第一章下

作者: Emma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7-12-13 09:03 被阅读118次

    个体的跨越式成长

    跃迁是一种跨越式成长

    “跃迁”(transition)这个词乍听可能很生僻,其实我们天天都能接触到跃迁。跃迁是一种跨越式成长,一种能量激发下的突变。

    比如说烧水。水在零摄氏度到99摄氏度之间,都只是温度升高,在100摄氏度突变成气态,这种突变物理上叫作相变,英文就是“phase transition”,即形态跃迁。

    量子物理中,电子只能有几个固定的量级,吸收能量以后,会突然从一个量级跳跃到更高的量级,不存在中间状态。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从高能级往回跳跃,释放出光子。这个过程,就叫作量子跃迁。

    我们的生命也是跃迁而来——无机物聚合突变成为有机物,有机物突变成细胞,单细胞突变成多细胞,多细胞到复杂生物,到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一直到人类。人类通过文化、经济、社会进一步聚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这条链条一头是分子,另一头是人类社会,其中链条的大部分是渐进式进化,而几个最重要的环节,都在跃迁。这种理论叫作“元系统跃迁”(metasystem transition)。

    所有跃迁都有类似的模式:受到激发的突变,没有中间状态。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是跃迁式的。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1905年的爱因斯坦的故事。那年他还是一名26岁的默默无闻的瑞士专利局小职员,他业余时间一直在思考光与时间的关系。在那年3——9月份这半年里,他连续发表了6篇论文。

    3月18日,《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讨论了光量子以及光电效应,启发了量子力学;

    4月30日,《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确定了原子的存在,推导出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

    5月11日,《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提供了原子确实存在的证明;

    6月30日,《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时空关系新理论,被称为狭义相对论;

    9月27日,《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推出著名科学方程E = mc2;

    12月19日,《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

    只需要你有高中物理水平,就能感觉到这6篇文章发出的王之蔑视。费曼点评说,那一年的爱因斯坦至少应该得3个诺贝尔奖。其实诺奖都不足以定义爱因斯坦,接下来整个20世纪的物理学大楼,都盖在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础之上,在6个月之内,爱因斯坦搞出来两个奠基工程。1905年也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

    不过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奇迹年,上一个是1666年。那一年,牛顿在乡下老家躲瘟疫,在宁静又无聊的乡村日子里,信手发明了微积分,完成了太阳光的分解实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如何实现自我跃迁

    如果把个人通过刻意练习、自我迭代而带来的渐进式进步叫作自我迭代,那么利用科技、社会系统的能量,快速跳跃式升级,则是自我跃迁。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个人成长也是一个“渐进——跃迁”的过程。

    持续的学习、阅读中,突然有一天一个概念击中你,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过去困扰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顿悟,这叫作认知跃迁。

    于是你按照新领悟的方法持续地积累、练习、见人、蓄势,却长久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候,你都快要放弃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这就是第二个阶段——能力跃迁。

    我曾经有段时间每天听英语新闻广播,连续三个月好像并没有什么长进。那个时候我也很迷吉他,正准备放弃英语去全力学吉他。我的吉他老师反而回头劝我:“先别放弃,再等等。音乐里这个阶段叫作‘薰耳朵’,你要不断地听好东西,然后听着听着你都以为自己忘记这件事了。有一天,你就成了。”一天早上,我突然发现自己一边骑单车,一边不经意地听懂了所有的英语内容,而且一点儿都没反应成中文。

    从能力跃迁到能级跃迁,则是一个价值从内向外的过程。你的内在价值提高,但是外界还需要时间体验。但是这个阶段是爆炸式的……在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爬坡之后,你正确地做出了几个选择、换了几个平台,身价、能力和水平会突然上一个层次,看问题、做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力道。这就是能级跃迁。反过来说,在组织里,有很多人只是随着年龄和资历上升到了一定位置,他们的眼界、格局都没有太多的变化,他们并没有跃迁过。

    跃迁的底层逻辑在哪里?《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提到一个概念,叫作范式(paradigm)。重大的商业和技术突破,往往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对于技术的应用和认知方式带来的范式的突破。飞机的发明就是个好例子。

    人类一直在尝试发明飞机,他们观察了鸟的飞行,于是认为飞机的机翼应该像鸟的翅膀一样拍动。但是不管怎么努力,都做不出来。但是莱特兄弟换了一种范式——他们思考,飞机的机翼有没有可能不像鸟的翅膀,而是像船帆呢?

    这个想法一旦清晰,飞机的原理就呼之欲出,接下来只是如何沿着正确思路改良的过程了。莱特兄弟在1903年领先比他们学历、财力都高很多的竞争对手,在自行车修理铺造出人类第一架飞机。飞机的发明不是科技的突破,而是认知范式的跃迁。

    同样道理,优步、Airbnb(爱彼迎)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科技的改变,而是由于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可以享有一样东西而不去占有它,这是一个认知的跃迁。

    自我跃迁,不仅仅是能力的改变,更是认知和发展“范式”的改变。心智模式或者说范式的转变,对内提升潜能,对外发现可能,这就是一个人认知跃迁的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跃迁并不是不劳而获,它是个人努力和收益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通过巧妙地利用科技与社会规律放大而来。这种勤奋不是战术上的勤奋,而是战略上的勤奋。所以跃迁和努力精进并不冲突,只是更强调在正确的范式下“聪明地勤奋”。自我精进、终身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一个站位再好、加了再多杆杆的人,如果自己不够努力精进,也无法达成跃迁。

    第二阶段能力跃迁的要素则是“吸取能量”,即借取趋势和规律。拿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说,如果不是之前的大量物理发现的积累,比如电磁的发现、原子假说、波动说和微粒说流派的争论,数学界非欧几何的学科积累(数学家在完全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时候,活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学科!),以及接下来几十年科学技术发展精确到能证明光的偏移,相对论即使更早提出也不会被证实和流传。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即使不是爱因斯坦,也会有另外一个人出现,提出这些划时代的理论。爱因斯坦并不是创造了历史,而是让历史从他身上显现。

    认知跃迁、能力跃迁和能级跃迁是个人跃迁的三个阶段,聪明的勤奋者已经隐隐约约意识到,今天信息时代的中国,正好是自我跃迁最好的时代,是奇迹年发生的前奏,这是一个已经为个人崛起做好了准备的时代。

    只要你升级心智、洞察趋势、聪明地勤奋,人人都是享受时代红利的幸运儿。

    掌握时代魔法,或者溺水身亡

    我想看《金刚狼3》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我找到了《金刚狼》系列前两部的剧情,及其扮演者休·杰克曼的故事——他专注这个角色17年,是家里5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是著名歌剧演员,是甜食爱好者,为了保持身材17年戒糖。我还知道他的妻子是狄波拉–李·福奈斯,比狼叔大13岁,他们收养了两个孩子。好莱坞有同样恋爱经历的人,还有很多……

    但是,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可是想买下午两点半的打折票的!

    现在卖光了!!

    完——全——离——题——了。

    三种时代溺水者

    如果说注意力迷失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场景,下面就是这个时代最令人感叹的隐喻:如果说读书像是在思想的游泳池里畅快地撒欢儿,那上网就像是在大海里游泳,永远看不到地平线。有时候你以为发现了一个岛屿,当你游过去后,却沮丧地发现那只是一个浪头——让你觉得更加虚空。唯一安心的是,身边还有一群同样迷失的人,他们还相互点赞。这群人是在时代溺水的人。

    第一种时代溺水者:无法掌握自己注意力的人

    今天,对于职场中人来说,能否驯服自己的注意力比是否专业更加重要。过去,知识是内在财富,而手头工作是老板给的,你只需要根据老板的要求输出知识;今天,知识可以从外面供给,注意力却必须内在拥有,你需要调用内在注意力抓取知识。如果你没有驯服注意力的能力,你的时间、思维会被完全打碎,你的大脑就会变成豆腐脑儿。

    第二种时代溺水者: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的人

    你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如何迅速判断真假?是不是真的应该接受这段话传递的信息?如果几个人观点不同,到底该怎么办?每天能听的课、能看的书、能做的事、能用的东西实在是无穷无尽,根本学不完,到底该学什么?你身边的人还一个比一个努力,似乎都是机会,又都无从下手,到底该投入哪一个?

    你在写邮件,微信上有小红点出现,到底应不应该点开?你在网页上看到一个超链接,是否应该点开?点开多久能发现合不合适?关闭前要不要收藏?收藏以后你又什么时间会看?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说:“互联网发布信息的方式,就像从瓶子里倒番茄酱一样,开始太少了,现在又太多了。”

    第三种时代溺水者:不理解系统,无法与陌生人联机协作的人

    你和多少微信里的好友从未见过面?你们是如何协作的?当你接到一个全新的任务,又没有过去成形的知识,你该通过找谁聊来想通这件事?在一个每天海量信息涌入的不确定性时代,事实是什么不重要,也许一群人能合作解决新问题才是关键。就连物理学家霍金——他通过高科技的帮助每分钟能输入4个单词,都在每天和同行用邮件沟通,你难道还在单机思考?

    时代溺水者

    有人想象过未来的工作——大数据了解你的核心优势,每天打开电脑,程序会自动抓取全世界最适配的任务和最佳报酬推送到你面前。你自己选择任务开始工作,你根本不知道谁是你的雇主,以及你在为谁工作。

    在《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一书里,传播学家霍华德·莱茵戈德说:

    那些不具有基本注意力素养(包括辨别真假、参与、合作、自我保护意识)的人容易陷入批评家指出的所有陷阱:浅薄,轻信,分神,异化上瘾。

    ……我们应该学会管理思维以便使用工具思考而不失重点,我愿意付出代价来获取互联网提供的资源。

    管理注意力、判断信息、和陌生人社会协作,缺失这些能力的确会让你溺亡,但当你掌握了这些“时代魔法”,你会成为真正的“超人”。

    我们常看穿越到明朝的小说,做成为超人的梦,其实不需要这么远,只需要穿越到20世纪90年代,你都会被当成超人——在他们看起来,每个现代人都有超能力。

    神通一:过目不忘

    你的记忆力无穷,只要掏出个小玻璃块接上网,你就什么都记得——你记得鹿晗的生日,记得《哈利·波特》系列的全文,记得《史记》某一章写了什么,而且还能倒过来背《穷查理宝典》。要回忆某天的心情,你就直接拉到当天朋友圈的图片,就什么都知晓了。网络帮你记住一切。

    神通二:千里眼、顺风耳

    现代人的感知力增强了。我父母想在长沙买房,准备坐动车去看看周围情况。我打开百度地图,调出当地的街景,陪他们绕着小区“走”了一圈。此为“千里眼”。我能用微信和瑞典的朋友讨论哲学问题,此为“顺风耳”。

    神通三:神决断

    你是民意调查专家。你看一部电影,不需要研究它的演员和导演,只要上豆瓣看看评分。中午去哪儿吃犹豫不决?你能通过大众点评“听”到其他顾客的评价,此为“他心通”[1]。

    遇到社会问题,你能听到好几方面专家的声音。想到一个好点子,你会去行业论坛找找有没有类似想法,虽然大部分都是扯淡,但的确有真知。你甚至还能在网上找到专家团给你一对一答疑。这让你的判断力前所未有的清晰。

    过目不忘,千里眼,顺风耳,神决断——是不是超人?

    不过,要有网。

    正如北大教授胡泳所说:人不过是猿猴的1.0版。现在,经由各种比特的武装,人类终于将自己升级到了猿猴2.0版。他们将如何处理自己的原子之身呢?

    [1] 他心通,佛教用语,指无须他人告诉就能知晓他人心思。——编者注

    外包大脑,成为超人

    行为是思维的产品。行为的变化,是思维的显现,而思维的源头——大脑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研究证明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组织(大脑负责记忆的部分)比一般人大,因为他们需要记忆更多的地图。经常玩电子游戏的人会有更好的空间反应能力和眼脑直映能力(真希望当年暑假藏我任天堂游戏机电源线的妈妈能看到这一段)。

    2009年,精神病学教授盖里·斯莫尔(Gary Small)发表了研究论文《谷歌如何作用于大脑》。他找到24名研究对象,其中12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另外12人很少用,分为两组。每一个人上网时给他们脑部做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人们大脑中处理问题决策的区域活跃度会提升,经常使用搜索引擎的12人在实验中的脑部活动是很少使用搜索引擎的人的两倍。

    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的另一个研究也证实,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不太会去记住那些琐碎的知识。与此相对的是,他们更有可能会记住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信息。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将信息储存于大脑之外的外部记忆或者说交互记忆的基本形式。”研究人员总结说。

    就像今天,我们不再给硬盘扩容,而是直接上传到云盘。小企业主外包了周边业务,聚焦核心业务。人类也要把自己大脑外包一部分,聚焦最重要的能力,跃迁成超人。

    我知道你会说,这太可怕了——这样下去,人类会变傻子了。

    事实并不是如此。人类历史上大脑已经发生了三次外包,一次比一次聪明。

    第一次是语言产生的时候。正是通过语言,单机式的大脑变成了联机式的:通过讲故事,人类可以一起协作打败大型动物,而通过八卦,人类可以走出150人的小圈子,与陌生人协作。《人类简史》一书很翔实地解释了这个“讲故事让人类进化”的概念,并称之为认知革命,其实是独立思考和工作的外包。

    这次外包以后,人类从个体蛮力走向群体协作,讲故事成为新技能。随之是智人打败所有种群,主宰地球。

    第二次外包是书写和印刷术的出现。书本极大程度提高了人的记忆力、思考深度和影响力。有了文字,我们才不用什么都记,这让记忆容量扩大;一些复杂的运算和逻辑推理,只有写下来才有可能实现,这让我们思维变得精确;而有了书,这些思想能传播很远很久——你今天还能读到古代庄子和远方的亚里士多德。

    这次大脑外包,人类走出了语言短暂又不精确的限制,读写能力成为教育体系新宠。随之是科学、人文、经济领域的大爆发。

    第三次外包就是互联网的出现。这次我们把记忆能力外包给了搜索引擎,把协作外包给了网络,把体力和职能外包给了机器。这一切的底层逻辑都是网络——网络提高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到达速度。那些信息在书里面也有,所不同的是拿到信息的速度。当线上搜索的速度比线下快,你就倾向于上网找资料。当发微信比走到隔壁同事面前说话快,你也就选择了网聊工作。如果有一天电脑比人还好使,你就会使用电脑。这一切正在发生。

    这次外包,必然也会有一些技能减弱,而有一些技能则需要百倍增强——大脑不该用来记忆,而是要用来观察、思考、创造和影响他人。这本书谈到的,就是这些在新时代高手必备的认知、一定要理解的社会规律,以及必须掌握的技能。

    这一次外包,又会带来什么变化?这个我们确实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第一,会带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机会;第二,大家都既怀有希望,又焦虑、恐慌。

    我理解这种焦虑——每个做管理者的人,都经历过第一次心惊胆战的授权。人类这个精明的小企业主也一样,一边外包,一边担心自己的核心业务被外包商学会,一边又想在新业务上获得跨越式成长。所以每个变革时代,在每个大脑外包的巨大机会面前,人类都会出现焦虑和恐慌。

    外包大脑

    老人家觉得年轻人堕落,世风日下;中年人担心新的发明太可怕,自己要被取代,因而感到恐慌;青年人则很兴奋,直呼大好机会,但是又焦虑得要死,不知道如何着力!好玩的是,等到年轻人自己到了中年和老年,又都忘记自己曾经要颠覆世界的决心,和父辈一个熊样儿。

    所以,自有文明以来,关于世界末日、世风日下和颠覆世界的论调从来没有停过。

    比如说,语言学家们总担心今天的字符脸“ :)”“ %>_<%”或者“不明觉厉”这种词会毁掉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失语。但是最新的证据显示,“90后”的读写能力并没有变差。反倒是历史学家发现,早在玛雅时代,那时的老人就抱怨年轻人越来越不会说话,败坏了他们的语言。我们今天的语言学家保护的“经典”,恰恰就是以前的人痛恨得要死的世风日下文。

    其实他们都想多了。每一代人在时代中都有自己的站位,时代不淘汰新人,也不淘汰老人,只淘汰站着不和它玩儿的人。

    几年前热炒“90后”创业者要干掉全世界,但喧嚣过后,你发现最后跑出来的,是“60后”投资人,“70后”“80后”CEO(首席执行官)和“90后”小朋友的组合。复杂世界需要复杂结构,少了谁都不行。

    写这么多,是想提醒本书的读者,别担心世界末日、世风日下或计算机统治人类这种事。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前途光明。还是关心下我们自己吧——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却不是每个个体都崛起的时代,顺应时代的人跃迁式崛起,其他人舒服地被机器圈养,这是一个留下少数巨人、一堆侏儒的时代。

    这个时代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其名著《在轮下》里写道:“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候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当大潮来临,有人指指点点,有人漠不关心,他们肯定会被劈头打蒙,顶着一头湿发狼狈地浮上来。而那些时代的高手看准趋势,理解规律,踏上技能冲浪板,顺流而下,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接下来我们会讨论几个变革中最重要的话题,并且谈谈成为时代高手的技术。

    • 如何识别机会,自我定位?

    • 如何不重复低水平勤奋,巧妙地用社会杠杆放大个人努力?

    • 如何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高手?

    • 如何应对学不过来的知识焦虑?

    • 如何理解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如何保持内心的从容?

    • 如何面对复杂的陌生人社会?

    这本书的框架就是针对这些问题铺开:

    超越个体努力,借助社会杠杆成长的高手战略;

    停止单机式学习,成为联机式学习者的知识IPO法则[1];跳出平面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

    摆脱农业思维,在当今时代成为幸福的高手的内在修炼。

    跃迁时刻

    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 时代特征: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 三大趋势: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联机的独立思考,人机合一。

    •“高手”都懂得利用更底层的规律,激发个体的跨越式成长——这是他们鲜为人知的“暗箱”。

    • 自我跃迁的三个阶段:认知跃迁、能力跃迁和能级跃迁。

    • 外包大脑: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聚焦核心技能的跃迁。

    [1] IPO,是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和输出产品(output)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编者注

    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12.14《跃迁》第一章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hw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