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教观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为人父母者可以不求上进,但一定要让孩子变得出类拔萃。
孩子有时候会问:为什么大人可以玩手机、不学习呢?我们的回答要么是“孩子就是要好好学习”,要么就是“我们工作累了,需要玩手机休息一会儿”。
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存在很多漏洞,一旦让他们抓住“把柄”,部分家长会一返之前的温柔形象,以近乎呵斥、命令式口吻让他们回归学习的状态。
这种做法直接后果,会让亲子关系随着时间推移不再和谐,当孩子成年之后往往很长时间不太乐意回家。在他们看来,回家是导致负面情绪急速增长、家庭冷暴力频发的关键一步。
父母与子女通过电话、微信等聊天方式进行沟通时相对比较保守,而当长时间面对面时,各种尖锐性话题会让温馨的家庭氛围陷入低谷。
能够给孩子带来深刻影响的,往往不是老师提高不了学习成绩,而是家长对于孩子所谓的“爱”,只停留在口头支持或者物质刺激。
比如说:当老师希望家长能够辅导孩子学习、玩耍时,一些家长总会以各种理由拒绝与孩子相处,甚至连和他们好好沟通都做不到,殊不知却有大量时间进行买东西、刷视频、打麻将等消遣性行为。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每次相聚总喜欢用物质来补偿情感上的缺席。有偿做家务、考高分有奖励等等,都是在用交易维系着看起来美好的亲子关系。
一旦让孩子养成“公主病”,很难独立融合于当前这个竞争激烈、自力更生的社会。我们没有时间去陪伴童年,就可能要用一辈子来修复隔阂。
现如今家庭条件普遍没有那么差,孩子们其实对于物质上的欲望,远远不如对于情感上的渴望。
每一次努力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鼓励,不光是学习,在生活、情绪、心理等方面能够有全方位的表达与疏导。
“最近表现得怎么样”、“有什么记忆特别深刻的事”、“学到哪些技能”……这些有趣的发问,能够让孩子更好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无暴力沟通的前提,是父母与子女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对于他们所说的任何事不批判、不肯定、不否认,也就是对于发生孩子身上的一些事,始终不站在我们的立场去分析、去解读。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以另外一种方法去解决”、“你在这件事中得到哪些启示”……通过整理孩子不理智的情绪、挖掘内心不明确的想法,去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更加真实纯粹、更加富有内涵的自我。
父母是孩子永久的老师,如果老师教得不好,我们可以换班级、换学校,但如果自己达不到孩子心中所树立的标准,又该怎么办呢?
有多少父母会真正为了孩子而改变,心甘情愿舍弃不菲的工资待遇、抛弃风光无限的商海仕途,又或者减少非必要的消遣行为。一般情况下,自私自利的父母是培育不出无私奉献的孩子。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出众的人、一个有文化魅力的人,我们就先给他们打个样,成为他们在学习或者你生活可以参照的榜样。
热爱读书、尊重他人;保持文明、倡导环保;勇于创新与探索、富有批判与实践;不粗俗任性、不无理取闹,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