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淇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41683/1da16d4e18794a0e.jpg)
因为身体原因,遵了医者建议,习以太极。
渐渐发现,太极离不开一个“松”字,松沉、松净、松空、松透、松无……皆乃轻中求,灵中悟,圆中玩,圈中耍。
故我说,太极是一门松的艺术。放松身心,放飞心情,修身养性,采天地间精华与灵气,使人体与天体产生神奇的“跨界链接”。
在我心中,太极是真正意义上的“外王内圣”之“全术”。太是何?“大”到极致也,而“太”到极致即是“全”,“全”到极致就是“权”。
故太极者,实则权衡之智慧,修炼与运用也。随着功夫的逐步加深,一层又一层的无穷被打开,将创造出更多奇迹。
然,当时无法对太极深层次有太多的认知。直至后来研读了《道德经》。才知宇宙有多大,有益于人类的生存信息量就有多大。
如同太极描述的一样,大无际,小无内,外拓内求皆无穷尽也。
《道德经》实乃太极之“祖经”也,是一门真正的“为人处世”修行之宝典,至今广泛流传,迷人而有魅力。
太极不仅在于其“以武演道”、愉悦身心,更在于它“文以载道”的文化精神内涵,故,也称为文化之经典,像一本阅读不完,品味不尽的传说。更是要用身心灵肉阅读的中华文明精神巨著。
修过的都知晓,太极起初练的是动作,筋骨,深入进去练的是意念,内气,是心静用意,动静结合,由外至内、由内向外的功法,使人的神经系统、运动机能和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得到全面的改善,它的价值是全面而科学的。
故太极讲究“动静”结合,乃静极生动,动中求静
“动”是运动,“静”是静止,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绝对的,无法并存的。但对于二者间的关系,古人却并没有满足,一直在默默求索。
关于“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在古籍中最早的记录,是在《论语》第六篇《雍也》中。
子曰:“知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的人乐意亲近流水,仁德的人更喜欢山峦;(因为)聪明的人本性好动(动脑),仁厚的人性格沉静;(所以)聪明的人(得到的)是快乐,仁德的人(得到的)是长寿。”
“动”和“静”指的是人的性情,是实指,抽象的意义基本上没有涉及。
而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动静表达意思已经有所虚化了,其文曰: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躁动”“躁动”,“躁”就是“动”,这句话的意思是,“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主宰。
《道德经》还记叙了老子的另一段话: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众多的事物,都需要回归根本(才能被认知),回归了根本,才是‘静’的(生命)状态,这就叫做回归生命天然的本性……”
从上面两处,可以看出老子更重视“静”,将其看做生命的本态。
这也很好理解,老子的思想中,有很重要的两点“贵虚”“贵静”。“夫物芸芸”之前的省略号就说了要“致虚极,守静笃”。而且只有当器物空着时,才能容纳东西,所以“贵虚”;人静下来,才能更好地思考,所以“贵静”。老子的学问是让人思考,而不是像成功学那样让人亢奋热血(不是看不起成功学,实际上,我觉得成功学在鼓励人有勇气、坚持上的作用就不错。),所以“贵静”。
同样是古典,在《易经》的《系辞传》中说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动和静有了判断依据(常态),刚健柔顺就可以被判断出来”根据“动静”判断出“刚柔”,进一步就可以判断出“乾坤”“阴阳”。
北宋时期大儒周敦颐在《通书》一书的《动静》篇中说;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来阐述“动静”的关系。他把“动静”当作宇宙(太极)生成和变化的根本依据。
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朱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静互待”“动静互涵”“动静无端”的说法,主张辩证地认识“动与静”。他还说:“静是太极之体,动是太极之用。”这也是在前代以静为本基础上发出来的。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动”和“静”关系,做出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他主张,动是绝对的,而静是相对的,甚至认为静也是一种动,指出:“动静皆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
反过来再看,在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功到自然成太极修炼的整个过程中,老子早已为我们做出了“道德风范”。
平素我们常讲的“一切都做到家了”,这个“到家”就是修道修到了本真、本位、本色。“做到”就成了“得到”,“得到”就成了“德道”,故《道德经》是“道经”与“德经”两部经合而为一。
太极,就是用后天体能的修炼方式,让你找回先天本能。让一切违背自然规律即背道而驰的行为举止回归到合乎宛如天体星球运行的“本位”,真正形成一个人体小宇宙在自己身上。
正所谓:让一切思想行为用道德规范起来——“各得其所,各行其道,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各尽其职”。再将人体与天体通过“以武演道”的方式跨界链接,挖掘出无穷尽的人类自身潜在的能量。
因此,太极不是在修炼人的体力,而是在吸收和储蓄宇宙万物的能量,宛如“核反应堆”般进行“聚合”与“裂变”。
如同自身拥有了强大“和武器”的保护,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长治久安”。使自己能够“明哲保身”、“独善其身”,而又与万物和谐。
在“相对独立,绝对整体”的凡尘俗世之中,与世无争、超凡脱俗、悠然自得、逍遥自在。让身心完全属于自我,置身于用自身智慧营造出来的太极天地之中。
所以静观修太极者,都像儿童般天真无邪的玩耍,久而久之、坚持不懈、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间,由知道,明道,最终以得道。
这就是太极,让身心重新找到人类固有的人生境界,即在“真、善、美”之中,遵循圣人的治理方法:“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使其思想单纯”,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
这正是无为而治,大道至简,无欲则刚之境界。
而这,也是《道德经》中“太极之说”带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这已经近似现代科学对事物的认知了,静止的物体在微观上,粒子在不停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