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人码字成文读书
鲁迅《呐喊》:唤醒沉睡,砥砺前行

鲁迅《呐喊》:唤醒沉睡,砥砺前行

作者: 吧唧一只小新星 | 来源:发表于2018-09-22 19:52 被阅读37次

01

在《呐喊》的自序里,鲁迅提及他弃医从文的缘由,在日本课堂上观看影片的时候,有一回,竟是中国人被日军砍头的画面,围观的同样是强壮的而神情麻木的中国人,这让鲁迅有了极大的触动,他写到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呐喊》:唤醒沉睡,砥砺前行

于是,他开始提倡文艺,出杂志,却半路夭折,初尝失败的寂寞与悲哀,直至后来加入《新青年》,重新燃起了希望,做文章便一发不可收拾,一路走来,积蓄了许多文章,因作《呐喊》,聊以慰藉当代青年。

“狂人日记

通篇以日记体的形式,借“狂人”之口,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狂人”其人,患有迫害狂恐惧症,认为周围都是吃人的人,他们都在合谋吃掉自己,言行举止皆荒诞怪异,与周围格格不入,活脱脱的一个精神错乱者的形象,然而,为何要去塑造这样一个心理变态的狂人形象呢,文章又是如何去表现它的主题的,一切都有迹可循。 鲁迅《呐喊》:唤醒沉睡,砥砺前行

文章里提到“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铺子”“狼子村吃人心肝”“易子而食”“徐锡林被吃”“割骨疗亲”等等,诸如此类,分明是传统保守文化、封建礼教的体现,甚至写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更是确切表明了真正吃人的是封建礼教,而狂人周围的那些人也全是受封建礼教压迫的,他们却麻木愚昧,非但不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而成了其中的一员,视与他们不同的狂人为疯子,此时,可以看出“狂人”象征的即是封建社会觉醒的斗争者形象,他们反抗封建思想,却遭到敌视与迫害,深刻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03

鲁迅自己谈《药》,说“它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了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文章明暗线交织起来,明线是描写华老栓一家为儿子治病求取人血馒头,暗线是描写革命者夏瑜英勇就义,其中的连接点即是“人血馒头”。

夏三爷、刽子手康大叔、红眼睛阿义都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哈巴狗,他们卑鄙、贪婪、狠毒,是封建统治黑暗与罪恶的帮凶。而普通群众又怎么样呢?

华老栓相信“人血馒头”能够治病,并不在乎那人血是从哪来的;花白胡子断定是夏瑜疯了,才会说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围观夏瑜被处决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茶馆里附和的二十多岁的青年等等,还有夏瑜的母亲“羞愧的脸色”,认为儿子是受了冤屈,向我们展现了一群愚昧麻木、对革命不理解不关心,甚至对于革命者的牺牲无动于衷的大众,令人心寒,不禁感慨革命者的牺牲到底有没有意义。

鲁迅《呐喊》:唤醒沉睡,砥砺前行

文章最后还是给了一个希望,夏瑜的坟上挂着一个红白的花圈,即夏瑜并不是孤独的,他的革命精神会影响无数革命者奋勇前进,不断抗争。

阿Q正传

阿Q不知其姓名,不知其身世,多住未庄,无家无业,平庸至极,作者何以为他作传,就此,我主要谈谈阿Q,其他人暂且不顾。

阿Q自尊自大,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对于有钱的老爷,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鄙薄城里人,又看不起乡下人,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了,便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也满足于自己的自轻自贱,赌钱输了打自己,想着是打了别人,自欺欺人,这是阿Q的精神胜利的法具体体现。

之后又仗着赵太爷的威风,得意洋洋,跟王胡比捉虱子,欺负小尼姑,调戏吴妈,整个卑微可悲的无赖模样。

后重回未庄,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因他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便神气起来,想着革命后杀了赵太爷、小D、秀才等等,找个女人,等到革命了,却没有什么显著变化,仅仅是剪掉了辫子,阿Q不满意,想要加入革命党,却被撵了出去。 鲁迅《呐喊》:唤醒沉睡,砥砺前行

最后,赵家遭抢,阿Q被诬陷,他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被审问的时候,不由自主的跪了下去,不知所以然的画了押,被押上囚车,才意识到是去杀头,然而他又没有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一路上,他看着喝彩的人们,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不及多想,便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对阿Q形象的刻画,正是象征了国民的劣根性,所为“精神胜利法”只是不去正视现实,用自欺、瞒自己、骗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这是根植旧中国国民灵魂的奴隶性,他们的骨子里就是封建的,被压迫、被剥削,也不晓得反抗,精神麻木,只安安稳稳做统治阶级的奴隶,倒知道去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就是封建专制主义下愚民政策、等级制度的产物。

《呐喊》里还包括风筝、故乡、社戏、白光、孔乙己、风波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剖解了,总体来说,都是对旧中国、旧社会封建思想、专制主义的批判,其中的人物,皆有象征性,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表达了鲁迅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渴望,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具有启蒙意义。

相关文章

  • 鲁迅《呐喊》:唤醒沉睡,砥砺前行

    01 在《呐喊》的自序里,鲁迅提及他弃医从文的缘由,在日本课堂上观看影片的时候,有一回,竟是中国人被日军砍头的画面...

  • 鲁迅:孔乙己真的是一个英雄

    《呐喊》的前序中,鲁迅直接写明了小说起名为呐喊的原因。之所以发出呐喊,是以此来唤醒沉睡的国民。在阴冷肆虐的社会氛围...

  • 唤醒渴望,砥砺前行。

    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世界?其实世界与我们是相互影响的。 行走在世界的东方,没有看够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没有巧...

  • 呐喊

    呐喊, 我要唤醒这沉睡的大地, 打开对往日的尘封, 是一,还是一, 我要唤醒, 自己,还有这片大地, 不能循环于往...

  • 《呐喊》的一些小感

    这段时间,慢慢地在看鲁迅先生的《呐喊》,作者想呐喊,应该是想唤醒人们。能够弃医从文,作者不愧是忧国忧民之人!或许身...

  • 鲁迅《呐喊》

    鲁迅的文章这是我真正的第一次拿起来把它读完。我争取每一章都读懂,鲁迅想要表达的思想。呐喊,彷徨新故事的改编。当我把...

  • 《呐喊》——鲁迅

    【书与作者】:鲁迅的这本书是在1918-1922之间写的(三十多岁的时候,他1936年便去世了,而日军全面侵华是1...

  • 呐喊——鲁迅

    今天我看了呐喊。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 孔乙己的故事。孔乙己是一个书生,他每次考试都不过,但是他为了吃饭喝酒,...

  • 《呐喊》-鲁迅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

  • 触动心灵的文字

    文字,简单;文字,生动;文字,具体! 文字,乃语言文字。语言,要说,文字,要写! 鲁迅的文字犀利,能唤醒沉睡...

网友评论

  • 林柯榕树下:特别值得学习:+1:🏻:+1:🏻:+1:🏻收录!望关注🌹🌹🌹

本文标题:鲁迅《呐喊》:唤醒沉睡,砥砺前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mx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