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老师这组作品又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不管是前面的水墨还是后面的版画都是很棒的。她那个版画也有中国画艺术理念的东西在里面,文化的东西在里面。把版画搞得像山水画一样。
对教学的感悟写的非常好,王庭老师喜欢写简书,这个简述等我把它发到朋友圈,写的非常动情,也非常至理,文笔思考也非常的深。
就说作品吧,孩子的作品,这次出现的真的是非常的完整,之前的她,对山水的理解还有点支离破碎,缺少一种整合的东西,虽然山水需要整合的,那么在这次的作品里面,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就整合的比较好,这样整合,那她的山水的气质、气度啊,气势啊,意境啊,就出来了。
从前面的前几张水墨画里面看得出来,孩子还是喜欢用线条表现的,这可能与老师的引导有点关系,这一阶段倾向一种线,墨色的变化稍微有点少,不过线条的变化的感觉还是很好的,那么这个阶段过去之后,我们可以把墨色作为下一个阶段在水墨方面的重点和要点。
这在笔墨上的变化,老师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好的状态。那么我要谈的是山水的气息和山水的境界,所营造那种氛围,我觉得是太重要了,所以说,王庭老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感悟,并且能引导孩子画出这样有感悟的山水画,这和老师自身的思考,对山水的理解是有直接的关联。
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最想要的最好的一个教学状态,我们老师的这种内功,努力的方向。我们的目标,到底在哪儿,当然,他有一个阶段性。但是我觉得只要你把核心的东西,在自己的心中清晰了。就像王庭老师来感悟山水,这样的理解一样,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境地的话,我觉得其他的一切的东西都迎刃而解了。
这就叫艺术的感悟力。这个是太重要了,这个不在于我们对这个水墨这门艺术的接触的长与短,接触的深入不深入,以及你的那种技能的训练的高与低都有关系,但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这个组的会友们,我们可以找到像钟晓萍老师这样的很专业的高手,但是我们大部分老师还是对水墨的认知程度并不是太高,易冬英老师也是在太行山写生之后才开始接触水墨的,还有潘超老师,他以前也没怎么接触过水墨吧,王庭老师对水墨画的这个接触也并不是太多。
还有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但是我们这段时间。这半年,要算起来时间并没有半年,一个月那么一次到两次教研,我们的提升,我们对这个水墨的感悟,这种能力、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理解,真的是上升了一个很高的层次。那么由此也可以验证出来,我们的中国画艺术中国画艺术教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这个核心当然它包含几个方面,比如说笔墨语言的核心,媒材的认知的核心,激发的核心,这都是非常关键的,并不是可有可无,它是需要的,但是我觉得。超越这个东西更高的一个核心,反而是受用用每个人的。就像王庭老师写的这篇感悟一样,她对山水的理解,她对山水的感悟,实际上我知道她是没有接触过山水画的,你从他的那个上一次的教研里面所发的图片,她尝试让孩子画的那批作品、可以看出来,她对山水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入的。
但是到了现在,我发现她对山水的那种感悟已经是一个达到层次了,我觉得很多的中国山水画家,有时候还不一定能领悟到这点,但我们说的并不只是山水,我说的是中国画艺术,中国画艺术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营养,就是我们的认知,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所以说,为什么我在我们的这个教研当中,始终倡导的要去读书,读好书,还要精读书。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我们再去延伸到我们的教学,就是对儿童的理解,对孩子的理解。解读思考。会助于我们各方面以及全方位的一种提升,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一个方面,也是让我看到了我们很多老师的这种进步,让我很惊喜的一个方面。也更加坚信了我们这条教研之路。我们这个这种解决方式的教研方式。当然我们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的要求和不同的方式,但我至少我们现阶段的这个方式非常有效的。
你看王庭老师你在你的这一批作品里面,今晚发的这一批作品里面,实际上最精彩的是版画作品,中间的那个版画,那个版画你要是放在版画展里面,放在一个教版画老师的群体里面,这些作品都是非常高级的。当然前面那几张水墨也是不错的,但是水墨不如版画的这种高级。这就是这种跨媒材。我就想问王庭老师,你从水墨山水画里面,你获得了什么?让你的版画,能达到这样一种层次呢。
所以我们的课程,虽然是水墨教研,但是我们从水墨教研这个点,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通道,和面,我希望通过水墨的教研,能把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每一种媒材,每一种表现形式,都能从水墨中获得营养。水墨只是一个起点,水墨可以作为一个教育的中心,教学中心,但是我可以延伸四方,虽然我们现在教研的是水墨,但是我们获得的不止是水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