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有一个期末pre,计划三周的时间准备。然后拖延症犯了,你不得不在最后两天通宵达旦赶完任务。尽管最后的结果不错,但你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吗?
我想,更多的是课程结束后的轻松,但少有对两天付出所获得成就的满意。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有人可能会说,花了两天时间,完成了别人十几天的活,成绩还差不多,当然会满意了。但是,请注意前面的假设,原计划是花三周的时间,说明你是很在意这个pre的。
至于为什么会感受不到喜悦呢?一来是前两天的熬夜赶稿已经耗散掉你的大多数的精力,在这两天里,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你时刻处在焦虑和急躁之中。你的目标也从最初的“怎样把pre做好”变成了“怎样把pre做完”,拖延带来的赶工最后掏空了你!
如果希望能够在期末pre上大放异彩,按理说,从计划开始的那一天起,就得开始着手准备。但为什么会选择躲避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懒惰,追求更安逸的快乐,但是为什么不从一开始降低目标,制定一个更轻松的计划呢?
总不能说人有这种“犯贱”的心态——明知道不会按计划立刻去做,但总喜欢把目标定得很高,然后在最后的时间里折磨自己。这样的说法其实也只是描述了拖延症患者的一种普遍心态,并没有真正地去回答为什么拖延症患者在追求成功路上选择了拖延。
因为按理说如果他们真的渴望成功的话,那么应该会将精力投注于计划执行上面。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拖延症患者实际上是在恐惧成功。
更加细致地讲,是害怕成功所带来的不利改变,但又对此心理毫不知情,所以选择了拖延来回避成功所带来的内心冲突。
问题不在于对成功是否具有摇摆不定的心态,而在于成功所引起的内心冲突是否强烈到足以阻碍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否阻碍了我们往前迈进的步伐,是否让我们从滋养生命的冒险中退缩,是否会束缚我们,以至于让我们丧失了自发性、好奇心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
再回到上面的例子,让我们进行具体地分析。
第一种情况:你本身对竞争很抵触。不同于对失败的担忧——我害怕发挥不出来,无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能力;你是害怕在竞争中胜出,所以逃避成了掩盖野心的途径。你觉得竞争是一种无意义的“内卷”,认为三周的时间并不能带来质上的突变。同时,你又不愿在上面花费过多的时间,觉得不应该因为一个任务而去改变对自己时间的安排,内心害怕因为过度地投入而成为所谓的“工作狂”。
第二种情况:周围的同学大多数是花一两天来准备这个pre的,你害怕别人知道了你的计划后对你冷嘲热讽,敏感的和人际关系紧张的人特别害怕这一点。其实这只是关乎到你个人成长的一件事,大可不必过于在乎他人的眼光。害怕受到伤害的人往往害怕伤害到别人,你害怕因自己的成功造成与同学之间的隔阂。当你假定成功意味着伤害别人的时候,就已经把成功和侵犯画上了等号。
第三种情况:今早起来,本想着开始查点资料,可没料到吃早餐的时候吃出了一只虫子,因此一整天闷闷不乐,计划也因此被耽搁了。这种描述有点夸张,但具体来讲,就是心理无依据但自以为真的想象阻碍你对成功的追求,无意识地选择了拖延。
网友评论